糖尿病足的中医调理方法

2020-07-14

糖尿病足的中医调理方法:
  从中医角度讲,糖尿病足主要可以分为寒凝血瘀证、湿热下注型和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
  对于寒凝血瘀型的患者,中药调理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方子可以用附子理中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药包括:炮附子,桃仁肉桂红花干姜当归,炙甘草白芍川芎地龙全蝎蜈蚣鸡血藤等药一块应用。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患者,中药调理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方子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中药包括:龙胆草,生地黄,炒栀子车前子黄芩泽泻黄连黄柏枳壳,炒薏米苍术,炒白术白鲜皮白茅根郁金石菖蒲白芷,炙甘草等药一块应用。
  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中药调理以补气养阴为治疗原则,方子可以用生脉饮合增液汤加减。中药包括:生地黄,太子参麦冬西洋参玄参生姜,生黄芪五味子,炙甘草,黄精,鸡血藤,大枣,玉竹阿胶三七粉等药一块应用。



糖尿病足的中医调理方法相关阅读


糖尿病足中医怎么治疗

糖尿病足是说糖尿病患者下肢的一些组织已经开始出现溃疡了,很多是因为病变感染导致的,而中医中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一个是日常病人自己的一个心理治疗、二个是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药物治疗。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足这一方面来说还是颇有成效的,毕竟中医主要讲究从每个病人的根本出发,对症下药,而且中药的副作用也相对来说几乎是很小很小的,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足这类情况可以通过中医进行治疗,可是具体的糖尿病足中医是怎么治疗的呢?下面进行说明。
  1.心理治疗:糖尿病足本身容易导致肝脏的代谢紊乱,长期服用药物也会导致肝脏损伤。在双重压力下,如果不注重保肝治疗,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问题。糖尿病足保肝,首先要保持好心情,这是保护肝脏的基础,由于肝主喜疏恶郁,因此生气着急时会是肝脏气血瘀滞不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尤为重要,不要将压抑感深藏在心里,及时的发泄以及与人沟通是保持良好心情的方法。
  2.药物治疗: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统血,阳衰不能温熏,寒凝则血液瘀滞,血行不畅,脂端失养,加上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溃疡。本病的治疗,首先应该严格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做好糖尿病教育,其次要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外治以局部的清创换药,防治感染,局部保暖,避免局部皮肤的碰撞、磨擦等损伤。再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中药汤济辩证治疗。
  3.其他方面:糖尿病治疗三驾马车:药物、监测、运动,这三者必须紧密配合,不能偏废。首先要控制饮食,其次加强运动锻炼和血糖监测,即使在家里也要监测血糖,定期要去医院抽血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只有药物、运动、饮食控制住,在血糖达标且平稳的时候是可以逐步减少药量,直至停药,但是一定要坚持运动和饮食控制,还要加强血糖监测,防止血糖反跳。

糖尿病足的表现

当出现糖尿病足时,患者会在走路时突然有下肢疼痛的感觉,所以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者常常会出现休息痛,手足麻木、刺痛的感觉;足部下垂时会呈现紫红色,而且皮肤比较干燥,没有弹性。

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能会出现糖尿病足,病情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治疗,所以了解糖尿病足的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可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那么,糖尿病足的表现都有哪些呢?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护理足部呢?
  一、糖尿病足的症状
  1.间歇性跛行:刚刚出现糖尿病足的时候,患者常常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就是在走路时突然感觉下肢疼痛难忍,所以走起路来会一瘸一拐的。
  2.休息痛:出现这种疾病时,患者的下肢血液供应不足,所以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尤其是在休息的时候下肢也会有疼痛感,症状严重的会让人彻夜难眠,此时要引起注意,最好能积极治疗,否则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出现坏疽,严重时不得不截肢。
  3.手足麻木、刺痛:因为出现这种疾病时,动脉血管会出现阻塞,所以人们在患病初期会有手足麻木、刺痛的感觉出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神经出现病变,下肢的触感会慢慢的丧失。
  4.足部下垂颜色改变:患有糖尿病足疾病时,患者的足部在下垂时会呈现紫红色,这主要是因为血液循环比较差,动脉血压低,血流缓慢而导致的。
  5.皮肤异常:患者的血液循环差,营养无法导致足部,人们会因为营养不良出现皮肤干燥,无汗,没有弹性,变薄,苍白等症状。
  二、糖尿病人如何护理足部
  1.穿合适的鞋袜:糖尿病人一定要穿宽松舒适的鞋袜,防止因为鞋袜过紧让足部受伤,引起糖尿病足。
  2.注意洗澡的水温:因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容易出现病变,导致感觉缺失,即使用烫一些的水洗脚、洗澡,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感觉,很容易出现烫伤事故,所以糖尿病人洗澡、洗脚的水温不要超过体温。
  3.避免剪指甲受伤:因为老年人的视力不好,如果剪脚趾甲的时候不注意,可能会剪伤皮肤,如果患有糖尿病,伤口很难愈合,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足,所以在剪指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糖尿病足吃什么药

在出现糖尿病足以后,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服用改善神经传递的药物,并且对身体当中进行维生素的补充,达到抗氧化的目的。同时需要在日常当中缓解此类疾病的发生,对身体当中的血糖严加控制。

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身体当中的血糖过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且会对身体的各个地方造成损伤。一些患者在出现高血糖以后,出现了糖尿病足,导致行走不便。那么糖尿病足吃什么药治疗呢?
  一、糖尿病足吃什么药物
  患者在出现这一类疾病以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来食用。可以食用如肌醇这一类药物来对神经传递速度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补充身体当中的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E,来达到抗氧化以及清除身体当中的自由基。此外,卡马西平等药物,能够缓解高血糖所带来的神经病疼痛,能够有效解决糖尿病足的情况。
  二、如何治疗糖尿病足
  1、对足部进行护理
  糖尿病的患者没每天都需要对足部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地发现足部当中所潜在的问题。每日都脚底进行检查,查看脚趾之间或者是足部的骨骼是否出现了变形,是否会有擦伤和水泡等损伤的出现。并且需要观察脚部的皮肤是否有出现变暗的情况。
  2、保持脚部卫生
  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脚部的卫生。剪指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却被很多人忽略。在修剪指甲的时候能够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而在剪指甲的时候应该要保持光线充足,避免对甲床进行破坏而造成细菌的感染。
  三、预防糖尿病足的方法
  1、严格控制血糖
  出现这一类疾病的最大原因是由于身体当中的血糖过高,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进行治疗,才能够有效保持身体当中的血糖稳定,缓解糖尿病足的出现。在必要的时候患者需要采用胰岛素来进行治疗,缓解症状的发生。
  2、预防大于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脚部的干净,选择合适的鞋子来进行穿着。并且避免脚部的破损,才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足的出现。

糖尿病脚麻怎么治疗

糖尿病是多发于老年人,或是肥胖者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多数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引发的。这种病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对人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那糖尿病脚麻怎么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护理糖尿病患者?

一、糖尿病脚麻如何治疗
  1、口服药物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脚麻,是因为出现的神经病变。当出现了脚麻症状时,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治疗,在服用抗凝药物的基础之上,也要服用一些针对神经病变的药物,比如可以选择服用一些甲钴胺或α-硫酸锌。两个月到三个月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2、静脉注射
  如果脚麻的症状十分严重而口服药物又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就可以选择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要配合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例如血塞通。一两个月左右便可以得到改善。
  3、按摩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选择用按摩的方式来缓解脚麻情况。可以用稍稍热一点的水进行泡脚,泡脚过后用手反复的按摩脚部。

二、糖尿病患者护理
  1、日常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的监测是极为重要的。首先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一般情况下是在空腹或者是用餐后两个小时进行监测。其次也要监测血红蛋白,大概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就可以了。
  2、按时服药
  患有糖尿病的人一定要坚持服药,这种药是不可以断的,否则会对身体造成特别大的伤害。每天要定时定量用药,不要随意更换时间。

3、规律饮食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而且每天的用餐时间最好可以固定。饮食上要控制总体的热量,最好可以多餐少食。
  4、适当运动
  虽然糖尿病患者不可以过于疲劳,但是也是需要一定运动量的。可以选择外出慢走或者散步,这样对于身体是比较有好处的,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糖尿病足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是25%,也就是说有1/4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全世界每20秒就有人因糖尿病而锯掉一只脚。但从临床看,很多患者对此认识严重不足,早期没有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后期悲剧自然就会发生,十分可惜。

治疗糖尿病足必须是以预防为主,强调“时间就是肢体”、“时间就是暖足”的理念,一旦发现足部异常就要把握好时机,及时诊治。由于糖尿病足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病程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长期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的反复作用,极其容易出现糖尿病足。

当出现早期的周围神经病变时,并不被患者所重视和诊断,但由此导致的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会使患者因鞋子内有异物或者穿鞋过紧等都感受不到,这就很容易发生皮肤受压而破损,继而出现溃疡,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不良又会加重溃疡的愈合困难并容易发生感染。在神经血管病变相互叠加的基础上发生的溃疡合并感染逐渐加重,难以愈合,溃疡逐渐增大,最终只能截肢。

正因为如此,也充分说明糖尿病足是非常严重和复杂的并发症,所以治疗糖尿病足需要高度重视,需要子时发现,规范治疗,严重的糖尿病足需要多学科合作诊治,共同避免悲剧的发生。同时也说明早已的糖尿病控制和糖尿病足的剪卡教育十分重要,患者的认识提高和重视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