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有什么

2020-07-14

绝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没有任何表现,几乎都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少数因为有其他的腹部不适。息肉靠近胆囊管时,胆囊收缩,息肉可能会将胆囊管堵住,或者息肉数量较多时,影响胆囊正常收缩,都会引起隐隐约约的不适,绝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特征。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什么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是囊腔里面一种突出隆起的病变。当患上胆囊息肉的时候,患者们不用太过于害怕和惊慌。胆囊息肉是可以治疗的,患者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日常、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当病情发展严重之后,可以直接进行手术来治疗。

患上胆囊息肉之后,患者们一般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的,一般都是通过体检检查出来的。会有一小部分的患者会有食欲减退、右上腹疼痛的症状。当患上胆囊息肉的时候,患者们是一定要及时治疗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吧!
  1、日常调节:胆囊息肉的患者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来进行治疗。患者们一定要养成吃早饭的好习惯。一些脂肪含量高、胆固醇含量高、油腻的食物就不要吃了,以免导致病情加重。要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新鲜的水果,这样可以减轻患者胆囊的负担,从而起到治疗胆囊息肉的目的。另外,胆囊息肉的患者还需要多注意休息,不要让自己太过于劳累,这样对治疗胆囊息肉也是有帮助的。
  2、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患者们可以服用一些消炎利胆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还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进行治疗,比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这些药物可以让患者的胆囊息肉慢慢的变小,从而起到治疗胆囊息肉的效果。
  3、手术治疗:对于胆囊息肉比较大,数量比较多的患者,建议使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纯胆囊切除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胆囊息肉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局部胆囊息肉发生恶变。对于患者来说恢复的速度比较快,效果也比较好。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有胆囊息肉的时候,就要及时的治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上面介绍的三种治疗方式。在患病的期间,要每天都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这样对于病情也是很有帮助的哦。

胆囊息肉怎么引起的

胆囊息肉的诱发原因比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是与身体过于肥胖有关,而如果日常有不良饮食习惯,比如进食过多高胆固醇食物、不吃早餐或者酗酒等,就会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病几率大大升高,除此之外,如果长期性熬夜,也可能会患上该种疾病。

提到胆囊息肉这种疾病,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严重,所以十分担心自己会患上这种疾病。而为了能够有效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最好是了解相关的诱发原因,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病可能性,那么胆囊息肉怎么引起的呢?
  一、过于肥胖所致
  其实胆囊息肉的发生,主要是与身体过于肥胖有关,经过医学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发病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出三倍及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合成量大大增加,会导致胆固醇过于饱和,从而形成胆囊息肉。
  二、不良饮食习惯所致
  1.高胆固醇饮食
  如果在平时需要进食过多高胆固醇类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肥肉以及海鲜等,就会因为胆固醇摄入过多,而导致肝胆代谢负担加重,如果胆固醇在胆囊壁发生沉积,就会逐渐形成息肉组织。
  2.不吃早餐
  现在有很多人,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如果长期性不吃早餐,人体在晚上分泌的胆汁,就无法被利用,这时会存留于胆囊内,刺激胆囊息肉的形成。
  3.酗酒
  酒精对于肝胆的伤害极大,若总是有酗酒行为的发生,就会导致肝胆功能失调,让胆汁的分泌及排出过程发生紊乱,进而即可患上胆囊息肉。
  4.饮食不规律
  若没有规律的饮食,经常性暴饮暴食,或者在夜晚吃夜宵,就会导致胆囊内储存大量胆汁,并引起胆汁分泌异常,久而久之就会长出胆囊息肉。
  三、不良作息所致
  人体的肝胆一般会在夜晚11点,至凌晨3点时进行自我修复,且肝脏会开始排毒。如果有熬夜或者通宵的习惯,就会让肝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这时胆囊息肉的发病几率,就会大大升高。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患了胆囊息肉严重吗

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会查到胆囊息肉,但自身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种息肉是安全的,只要定期观察就可以,不用治疗。还有一些息肉发展比较快或者有癌变的可能,那么这些息肉就很严重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息肉的严重程度以及症状吧。

一、胆囊息肉的严重程度与息肉的大小和症状有关系
  大部分小而且没有什么症状表现的良性息肉,一般不严重,没有必要做处理,不会给身体造成严重的症状。但是平时要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定期复查胆囊B超,确定息肉的成长情况。对于比较大的而且有症状的息肉,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好切除。这样可以免除患者的痛苦。另外如果小的息肉有增大或者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有些息肉会有癌变的可能,那么这样的息肉是比较严重的息肉。比如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而且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所以为了避免严重的情况,还是要手术切除,以免癌变,影响身体健康。

二、胆囊息肉的症状
  大部分息肉是没有什么症状表现的。胆囊息肉中4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都是在健康体检时,通过B超检查才发现的。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感或隐痛,偶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胆囊区压痛,也就是所谓的墨菲氏征阳性。这些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出现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等等。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1、胆固醇性息肉

发病原因为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占良性病变的绝大多数。B超示:多数多发,直径小于10,常位于胆囊底部,病变回声多为强回声,调整体位可见摆幅很大,有细小蒂悬垂于胆囊腔内的息肉。若为广泛胆固醇黏膜沉积症,则胆囊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并与周围器官粘连密切,分离困难。

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随诊视察,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时,才考虑手术。目前尚未发现其癌变的报道。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

此类病变约占总数的36%,包括以下几种:

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较常见,其特征多为有蒂,单发,乳头状。其组织学分型为:乳头状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B超示:均为中等回声,边缘不光滑,蒂宽,单发,直径大于10,多见于胆底部。腺瘤具有明显恶变潜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过程是:腺瘤性增生→腺瘤中、重度异形增生→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伴有胆囊结石的腺瘤癌变可能性更大。近期的研究表明,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CT检查、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三项结合的术前检查是本病的最佳选择。当B超示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可能:

①直径大于10;

②单发;

③位于胆囊颈部;

④中低强度回声;

⑤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癌变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发病机理不清,近年的报道和对胆囊组织学的研究认为:成人胆囊内狭窄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所致,也可能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致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如肌层而疝出形成罗—阿氏窦(RAS)。其发病现在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肌肉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加之胆囊壁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罗—阿氏窦可达浆膜面,数目繁多,常有胆汁淤积,继发炎症形成结石并嵌入。根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阶段分为以下病理分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

(1)弥漫型

病变从颈部至底部均有上皮及肌层增生,RAS累及整个胆囊。胆囊造影示:脂餐诱发胆囊收缩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周围有许多呈串珠样或花边样透亮小点。RAS若较大,有结石嵌入,可见固定的囊壁充盈缺损。B超多轴位动态观察可见相应的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影。CT清楚显示颗粒样或线样影。由于胆固醇沉积症、腺肌增生症、神经瘤病常同时存在,因此部分病例可出现胆囊浓缩功能,排空功能亢进,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例也可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逐渐萎缩而丧失功能。

(2)节段型

初期,受累囊壁呈环形狭窄,宽度不超过3,此时也称环形腺肌增生,通常发生在先天性胆囊隔膜的部位,并扩展至周围胆囊壁。胆囊造影:胆囊内有1-2个环形狭窄,将胆囊分成2-3个相通的腔,并可显示RAS,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位于胆囊管与漏斗部之间,漏斗部与中间部之间,中间部与基底部之间。进展期,病变仍局限于一段囊壁,但范围较大,病变处囊壁增厚、狭窄,有RAS典型形成,可分近端型,位于漏斗部,远端型,位于远端底部,中间型,位于胆囊体部,中间远端型,较常见,远端增厚明显,胆囊收缩时将腔完全分开。

(3)局限型

病变位于胆囊基底,增生却不仅在底部,分为三期,第一期增生在隔外,发育差,第二期生长显着,第三期增生完全封闭通道,呈局限性乳头状肿物,造影示:RAS与胆囊腔相通,呈充盈缺损或火山口改变。

腺肌瘤以往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仍有癌变可能,特别是胶样癌。MC以肯定其为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是炎症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肉芽肿,分为无上皮成分和有上皮成分,质中等,单发或多发广基结节,直径约5,周围囊壁呈明显炎性改变。病理特点主要是间质性细胞浸润,目前未见有癌便报道。

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5左右,病理特点是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其他少见病变: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肝胰组织异生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10%,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一般直径不超过20,以腺癌多见约85%。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的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长期刺激有关。约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对胆石症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早作胆囊切除术。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当影响胆囊功能,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与胆石症相似,大多伴有慢性胆囊炎症,常是LC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术前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发展起来的内镜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当病变大于12mm时,我们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应行开腹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