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毒滞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9

气虚毒滞证,中医病证名。指气血虚弱,正不胜邪,毒滞不化,以致不能透毒外出而出现的危重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疮形平塌散漫,疮色晦暗,脓腐不透,脓少而薄,身体虚弱,伴见发热或恶寒,倦怠神疲,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数无力,同时伴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常见于疽证等疾病。

病因

气血虚弱,正不胜邪,毒滞不化,以致不能透毒外出所致。

临床表现

疮形平塌散漫,疮色晦暗,脓腐不透,脓少而薄,身体虚弱,伴见发热或恶寒,倦怠神疲,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数无力,同时伴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

常用中药

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刺等。

常见病

疽证

本证常见于疽证中期2-3候,表现为局部肿势平塌,根盘散漫不聚,疮色晦暗,脓腐不透,脓少而薄,闷胀疼痛或微痛,体质虚弱。伴发热或反不热,神疲淡漠,食少便溏,汗出肢冷,神昏谵语,气息急促,舌质淡红或淡,苔白腻或灰腻,脉虚数或沉细。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合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救治。外科应及时切开排脓,彻底扩创,使引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