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9

气虚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机体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血流不畅而成瘀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证候,多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衰所致。常见于胸痹、中风、积聚、痹证等疾病中。

病因

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衰所致。

病机

气虚血瘀证多见于年老体衰,劳累过度或久病不愈之人。元气亏损,气虚无力推动血运,以致营卫不和,经脉或脏腑痰阻,则出现本证。

临床表现

心悸气短,纳少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暗滞,或中隐痛,或腹中胀满作痛,或有积块,或为偏瘫,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缓而涩。

常用中药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常见病

1、胸痹

在胸痹中出现气虚血瘀证表现为胸闷隐痛,且位置固定不移,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更甚,舌淡暗或有瘀斑。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络,方用人参汤(《金匮要略》)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2、中风

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遍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等为特点。治宜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3、积聚

表现为积块坚硬,疼痛固定不移,且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形体消瘦,纳食减少,乏力懒言,舌质淡紫,或边见瘀斑,舌苔白,脉细涩等。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证体类要》)和化积丸(《杂病源流犀浊》)。

4、痹证

其特点为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关节久痛不愈或疼痛时轻时重,乏力自汗,气短懒言,舌质紫,舌苔薄白,脉细涩等。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合桃红饮(《类证治裁》)。

转归预后

气虚血瘀证在疾病的演化过程中可表现不同的兼挟症,如因气不摄血或瘀血阻塞脉络造成血溢于脉外而出现的呕血、咳血、便血等出血证。因“气血同源”,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影响血的滋生,或血瘀日久,新血不生导致血虚,肌肤经脉失于濡养而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