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

2020-07-15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
  轻度的抑郁症除了情绪不好以外,可能也会伴随着失眠、躯体不舒服等,一般还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
  此时患者可以先进行自我调整,比如运动、改善饮食让饮食更均衡、调整作息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或者服用中药调理。运动可以让机体产生内酚酞,会让人产生欣快感,改善抑郁的情绪。均衡的饮食应多吃谷类或者是水果、蔬菜,对抑郁的改善也有帮助,现在也有一些肠道的研究表明肠道的菌群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如果改善肠道的菌群,也有利于改善自己的情绪。此外,还可以尝试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得了抑郁症有哪些危害

老年人得了抑郁症,会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感到悲观失望,社会功能下降,生活能力也下降,对家庭产生负担。抑郁症患者情绪悲观,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给家人造成危害。患有缺血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不配合治疗,康复比较困难。

老年抑郁症的中医怎么治疗

第一种类型: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采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的方法治疗。第二种类型:肝郁气滞血淤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淤,安神解郁的方法。第三种类型:肝肾阴虚内热混扰型。采用补益肝肾、滋阴降火、解郁安神的药物治疗。第四种类型:肾阳不足型。采用温补肾阳、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方法治疗。

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本质区别。抑郁症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食欲下降等。诊断抑郁症时必须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得了抑郁症如何做?

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是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最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药物治疗会更直接、更简单。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减压方法来治疗,比如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日常情绪,学会倾诉。

焦虑症是怎么引起的?

焦虑症是神经症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又叫焦虑障碍。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焦虑的严重程度比较高、持续一定时间,并且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就可能变成焦虑症。

抑郁症可以吃哪些药

笼统来讲,抗抑郁症的药有十几种。有时医生也会对症治疗。比如有些患者会有失眠、早醒,这时可能会用到安眠药;有些患者会出现情绪不好,有时候虽然情绪是闷闷不乐但是会发脾气、易激惹,这时也会用一些心境稳定剂;有一些抑郁症的病人,尤其青少年,容易躁狂,这时也会用心境稳定剂;还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可以出现某些躯体化的症状,这时也可以对症治疗,针对某个症状适当用药,比如身体的疼痛麻木。再比如胃肠不好或消化不好,会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

老年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岁或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老年抑郁症是指显著的比较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下降,思维和认知能力缓慢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抑郁症是常见多发病,是老年患者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老年抑郁症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老年人当中大概有7%-10%患有抑郁症,若老人患有心血性疾病,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类的疾病,患抑郁症几率会达到50%以上。

老年抑郁症能治愈吗

老年抑郁症是以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社会功能、生活能力、行动能力会下降、思维和认识能力循环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轻中度的老年抑郁症可以治愈,但是容易复发,治愈一段时间以后还要继续维持用药治疗,而且要多给予关心爱护,鼓励患者社会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会使复发的机会降低或者复发的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老年抑郁症是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因为抑郁症依从性差,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复发后应该及时就医,再用药治疗。

如何确定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自己不容易确定自身是否得了抑郁症,通常患者周围的人会觉察到患者出现了异常的状况,跟以前的人截然相反。想要确定还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抑郁症患者虽然自己很难确定,但他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比如日常打招呼,以前可能活蹦乱跳,但现在置若罔闻;日常生活同样,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如刷牙、洗脸看得特别困难。有很多情况是自己能觉察到但不愿意去认识,通常周围的朋友、同事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情绪低落、高涨,在平时生活中很常见。

抑郁症复发原因

抑郁症患者有30%到40%人都会复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不论中药或者是西药或者是心理治疗,复发原因可能是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终止药物的摄取或者不遵医嘱进行减药、停药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复发。还有些病人吃药一个月觉得自己好了就不吃药,也是一个复发因素。除此以外,导致抑郁的原因有性格问题和影响自己的人和事。比如上次发生抑郁是因为没考上大学,过了两年又复发,这次可能因为失恋,这些都是引起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原因。

到底什么情况才算“抑郁症”

如今媒体对“抑郁症”这个词特别关注,只要心情不好就称“抑郁症”了。但真正的“抑郁症”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才算“抑郁症”?似乎各持其辞。

心理医生说某某是抑郁症。但心理咨询师说不是,只是抑郁情绪,算不上抑郁症。而有抑郁的人也很茫然,我到底该听谁的?应该怎么治疗才算好?服不服药?这药有什么副作用?不医它又会怎样?医了有什么好处?

就此问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抑郁症的本质,不可盲目。现将抑郁症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发于下文,供大家参考。为让广大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做了适当的解释,原文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版》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

1.抑郁症的概念是什么?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抑郁症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疾病观念、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我国所报道的患病率相差甚远。而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一般为3%至25%之间,远远高于我国的报道数字。

2.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大有哪些?

一是心理社会因素,专家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是遗传因素,有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受精卵的DNA配对障碍有关。

三是生化因素,如有人认为大脑中5-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睡眠节律紊乱、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

3.抑郁症有些什么临床表现?

3.1精神症状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三低”症状。

a、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也觉得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严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义”、“心里难受”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更为明显。

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自感一切皆不如人,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将一切归究于自己的过错,产生自罪自责,严重时还会出现各种消极妄想。

b、思维迟缓 抑郁症患者通常感到自己的“思维变慢了”,“脑子不灵活了”。反应迟钝,语言减少,速度变慢。

c、意志减退 患者的意志活动呈明显持续抑制。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处,或整日卧床,不愿上班、上学,不愿外出,不愿与人聚会、聚餐,并逐渐疏离过去喜欢的业余活动和爱好。严重者没有任何事物能激起内心的愉快感。许多患者形容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因而,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自杀观念或者动机。

3.2身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全身乏力、味同嚼蜡、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阳萎、闭经等。同时伴有身体各部位的疼痛、恶心作呕、心慌心跳、胸闷怕冷、头痛头昏、呼吸气短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就诊中首先描述的不是精神心理症状,而是伴发的躯体症状,这就很容易误导医务人员,产生错觉,将疾病的性质主次颠倒,导致诊断思路的倾斜。

3.3特征表现

抑郁症的典型病例其症状可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患者的生物钟节律发生改变,而出现早醒,如早上天不亮便自动醒来,心慌胸闷,头重脚轻。到了夜晚,患者经过一定的活动,反而感觉症状有减轻,这就是“晨重夜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一些轻度抑郁的人,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不足、容易疲劳,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素质明显下降。有的人苦苦忍受,经过长时间的煎熬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

4.诊断抑郁症的九大症状是什么?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5.诊断抑郁症需要鉴别哪些疾病?

5.1继发性抑郁

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均可引起继发性抑郁,与原发性抑郁的鉴别要点:

①前者有明显确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用其他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

②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力障碍,后者除抑郁发作外,无上述症候。

③器质性和药源性抑郁的症状随原发疾病的病情消长而波动,原发疾病好转,或相关药物停用后,情感症状相应好转或消失。

④前者继往无抑郁发作史,而后者可有类似的发作史。

5.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常出现抑郁症状,或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出现抑郁或抑郁发作,其鉴别要点为:

①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并非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

②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而抑郁症是间歇期基本正常。

③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5.3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伴有抑郁,应与抑郁症鉴别,鉴别要点是:

①前者常在严重的、灾难性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性事件,如被强奸、被虐待、意外车祸、洪灾、火灾等之后出现,以焦虑、痛苦、易激动为主的情感障碍,情绪波动性大,无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

②前者精神运动性迟滞不明显,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特别是从梦中醒来尖叫;而抑郁症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睡眠障碍多为早醒。

③前者常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有反复的闯入性回忆,易惊。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修复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好是到精神科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除了接受医生的治疗以外,患者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以下的建议是专门研究抑郁症的专家为抑郁症患者提供的自疗指导,很有实用价值: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目标,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

抑郁并非情绪的“感冒”

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网友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而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情绪状态都很好、很稳定,网友的回答显然有一定的夸大。当然,难免也会有人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或心烦起急或闷闷不乐。那么,是否有了这些情绪体验就算有抑郁了呢?

要说清楚这个话题,先来介绍两个概念:情绪和心境。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比如,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生气,高兴、生气等这些由具体原因带来的短暂的感觉体验就是情绪。而心境是情绪的背景、底色或基调。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而又不是很强烈的情绪状态。比如,有的人会觉得有段时间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有劲,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境就很好。当然,即使心境很好,该有的喜怒哀乐也都会有。也就是说,情绪是具体的、短暂的、鲜明的,而心境则是持久的、稳定的、相对隐蔽的。

而抑郁,从本质上是说人的“心境”低落了,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情绪”低落。在精神医学领域,有关标准规定,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诊断要求,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至少有下列9项中的4项: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

在满足上述症状数量的同时,患者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影响,会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并且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才可以诊断为抑郁发作。

在前面罗列的抑郁的9条标准中,涉及到了睡眠、食欲和性欲,这些身体方面的症状往往容易被作为躯体疾病的主诉而去就诊,从而错过了在第一时间看精神科医生的时机。实际上,抑郁症患者除了有上述诸多的不良的情绪体验之外,还可能会有身体方面的症状。比如胃口不好,头疼,咽部不适,腰酸背痛等感觉。所以,出现了躯体症状之后,经过检查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而同时伴有情绪低落,那么一定要去精神科就诊。

出现抑郁之后,可以在精神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评估,来确定抑郁的严重程度。抑郁较轻的话,可以进行心理治疗,鼓励自己积极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抑郁有望逐渐减轻。如果经过评估,达到了中重度抑郁,则应首选药物治疗。目前很多新型的抗抑郁药起效快,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一般在几周之内即可缓解。但维持治疗很必要,过早减药则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顾虑,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坚持自我调整。还有的患者将抑郁或归咎于环境因素。其实,如果抑郁程度较重,那么自我调整几乎就是“抜顶过河”,自我的力量已经很虚弱,是难以自救的。心理咨询的效果也会比较短暂、有限。坚持拒绝药物治疗,会使患者长期处于一种情绪的灰色地带,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都会大打折扣。

国外曾有人将抑郁称为心理的感冒,其实抑郁既不像感冒那样可以不治而愈,也不想感冒那样可以好了就停药。抑郁需要专家的指导、药物的帮助和自身的救赎,需要三位一体的合作,而不是硬扛。

亲近大自然可助降低抑郁风险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漫步大自然明显有利于精神健康,可帮助降低抑郁症患病风险。这一发现为缓解城市化对人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个途径。

随着城市化发展,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明显增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进行的这项新研究旨在探明接触大自然与精神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让两组健康的研究对象散步一个半小时,一组是在长有橡树和灌木的草地上,另一组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市道路上。在散步前后,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

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下散步后大脑前额皮质区的神经活动减少了,而城市环境下的散步则没有这种效果。前额皮质区是抑郁性沉思时大脑最活跃的部位,这一区域的神经活动被认为与精神疾病患病风险有关。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说明亲近自然的确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心情愉快起来。

研究人员指出,城市规划者有必要认识到接触自然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环境中保留一些自然区域,可能有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乡间郎中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

2020-07-15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
  轻度的抑郁症除了情绪不好以外,可能也会伴随着失眠、躯体不舒服等,一般还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
  此时患者可以先进行自我调整,比如运动、改善饮食让饮食更均衡、调整作息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或者服用中药调理。运动可以让机体产生内酚酞,会让人产生欣快感,改善抑郁的情绪。均衡的饮食应多吃谷类或者是水果、蔬菜,对抑郁的改善也有帮助,现在也有一些肠道的研究表明肠道的菌群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如果改善肠道的菌群,也有利于改善自己的情绪。此外,还可以尝试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轻度抑郁症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老年人得了抑郁症有哪些危害

老年人得了抑郁症,会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感到悲观失望,社会功能下降,生活能力也下降,对家庭产生负担。抑郁症患者情绪悲观,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给家人造成危害。患有缺血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如不配合治疗,康复比较困难。

老年抑郁症的中医怎么治疗

第一种类型: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采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的方法治疗。第二种类型:肝郁气滞血淤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淤,安神解郁的方法。第三种类型:肝肾阴虚内热混扰型。采用补益肝肾、滋阴降火、解郁安神的药物治疗。第四种类型:肾阳不足型。采用温补肾阳、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方法治疗。

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本质区别。抑郁症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食欲下降等。诊断抑郁症时必须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得了抑郁症如何做?

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是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最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药物治疗会更直接、更简单。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减压方法来治疗,比如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日常情绪,学会倾诉。

焦虑症是怎么引起的?

焦虑症是神经症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又叫焦虑障碍。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焦虑的严重程度比较高、持续一定时间,并且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就可能变成焦虑症。

抑郁症可以吃哪些药

笼统来讲,抗抑郁症的药有十几种。有时医生也会对症治疗。比如有些患者会有失眠、早醒,这时可能会用到安眠药;有些患者会出现情绪不好,有时候虽然情绪是闷闷不乐但是会发脾气、易激惹,这时也会用一些心境稳定剂;有一些抑郁症的病人,尤其青少年,容易躁狂,这时也会用心境稳定剂;还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可以出现某些躯体化的症状,这时也可以对症治疗,针对某个症状适当用药,比如身体的疼痛麻木。再比如胃肠不好或消化不好,会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

老年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岁或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老年抑郁症是指显著的比较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下降,思维和认知能力缓慢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抑郁症是常见多发病,是老年患者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老年抑郁症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老年人当中大概有7%-10%患有抑郁症,若老人患有心血性疾病,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类的疾病,患抑郁症几率会达到50%以上。

老年抑郁症能治愈吗

老年抑郁症是以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社会功能、生活能力、行动能力会下降、思维和认识能力循环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轻中度的老年抑郁症可以治愈,但是容易复发,治愈一段时间以后还要继续维持用药治疗,而且要多给予关心爱护,鼓励患者社会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会使复发的机会降低或者复发的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老年抑郁症是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因为抑郁症依从性差,需要仔细观察患者,复发后应该及时就医,再用药治疗。

如何确定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自己不容易确定自身是否得了抑郁症,通常患者周围的人会觉察到患者出现了异常的状况,跟以前的人截然相反。想要确定还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抑郁症患者虽然自己很难确定,但他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比如日常打招呼,以前可能活蹦乱跳,但现在置若罔闻;日常生活同样,把很多简单的事情,如刷牙、洗脸看得特别困难。有很多情况是自己能觉察到但不愿意去认识,通常周围的朋友、同事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情绪低落、高涨,在平时生活中很常见。

抑郁症复发原因

抑郁症患者有30%到40%人都会复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不论中药或者是西药或者是心理治疗,复发原因可能是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终止药物的摄取或者不遵医嘱进行减药、停药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复发。还有些病人吃药一个月觉得自己好了就不吃药,也是一个复发因素。除此以外,导致抑郁的原因有性格问题和影响自己的人和事。比如上次发生抑郁是因为没考上大学,过了两年又复发,这次可能因为失恋,这些都是引起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原因。

到底什么情况才算“抑郁症”

如今媒体对“抑郁症”这个词特别关注,只要心情不好就称“抑郁症”了。但真正的“抑郁症”距离我们有多远?怎样才算“抑郁症”?似乎各持其辞。

心理医生说某某是抑郁症。但心理咨询师说不是,只是抑郁情绪,算不上抑郁症。而有抑郁的人也很茫然,我到底该听谁的?应该怎么治疗才算好?服不服药?这药有什么副作用?不医它又会怎样?医了有什么好处?

就此问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抑郁症的本质,不可盲目。现将抑郁症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发于下文,供大家参考。为让广大读者方便阅读和理解,做了适当的解释,原文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版》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

1.抑郁症的概念是什么?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抑郁症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疾病观念、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我国所报道的患病率相差甚远。而西方国家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一般为3%至25%之间,远远高于我国的报道数字。

2.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大有哪些?

一是心理社会因素,专家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是遗传因素,有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受精卵的DNA配对障碍有关。

三是生化因素,如有人认为大脑中5-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睡眠节律紊乱、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

3.抑郁症有些什么临床表现?

3.1精神症状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三低”症状。

a、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也觉得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严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义”、“心里难受”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中更为明显。

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自感一切皆不如人,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将一切归究于自己的过错,产生自罪自责,严重时还会出现各种消极妄想。

b、思维迟缓 抑郁症患者通常感到自己的“思维变慢了”,“脑子不灵活了”。反应迟钝,语言减少,速度变慢。

c、意志减退 患者的意志活动呈明显持续抑制。临床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处,或整日卧床,不愿上班、上学,不愿外出,不愿与人聚会、聚餐,并逐渐疏离过去喜欢的业余活动和爱好。严重者没有任何事物能激起内心的愉快感。许多患者形容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因而,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自杀观念或者动机。

3.2身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全身乏力、味同嚼蜡、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阳萎、闭经等。同时伴有身体各部位的疼痛、恶心作呕、心慌心跳、胸闷怕冷、头痛头昏、呼吸气短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就诊中首先描述的不是精神心理症状,而是伴发的躯体症状,这就很容易误导医务人员,产生错觉,将疾病的性质主次颠倒,导致诊断思路的倾斜。

3.3特征表现

抑郁症的典型病例其症状可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患者的生物钟节律发生改变,而出现早醒,如早上天不亮便自动醒来,心慌胸闷,头重脚轻。到了夜晚,患者经过一定的活动,反而感觉症状有减轻,这就是“晨重夜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一些轻度抑郁的人,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不足、容易疲劳,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素质明显下降。有的人苦苦忍受,经过长时间的煎熬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

4.诊断抑郁症的九大症状是什么?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5.诊断抑郁症需要鉴别哪些疾病?

5.1继发性抑郁

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均可引起继发性抑郁,与原发性抑郁的鉴别要点:

①前者有明显确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用其他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

②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力障碍,后者除抑郁发作外,无上述症候。

③器质性和药源性抑郁的症状随原发疾病的病情消长而波动,原发疾病好转,或相关药物停用后,情感症状相应好转或消失。

④前者继往无抑郁发作史,而后者可有类似的发作史。

5.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常出现抑郁症状,或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出现抑郁或抑郁发作,其鉴别要点为:

①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并非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

②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而抑郁症是间歇期基本正常。

③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5.3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伴有抑郁,应与抑郁症鉴别,鉴别要点是:

①前者常在严重的、灾难性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性事件,如被强奸、被虐待、意外车祸、洪灾、火灾等之后出现,以焦虑、痛苦、易激动为主的情感障碍,情绪波动性大,无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

②前者精神运动性迟滞不明显,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特别是从梦中醒来尖叫;而抑郁症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睡眠障碍多为早醒。

③前者常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有反复的闯入性回忆,易惊。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修复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好是到精神科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除了接受医生的治疗以外,患者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以下的建议是专门研究抑郁症的专家为抑郁症患者提供的自疗指导,很有实用价值: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目标,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

抑郁并非情绪的“感冒”

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网友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而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情绪状态都很好、很稳定,网友的回答显然有一定的夸大。当然,难免也会有人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或心烦起急或闷闷不乐。那么,是否有了这些情绪体验就算有抑郁了呢?

要说清楚这个话题,先来介绍两个概念:情绪和心境。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比如,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生气,高兴、生气等这些由具体原因带来的短暂的感觉体验就是情绪。而心境是情绪的背景、底色或基调。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而又不是很强烈的情绪状态。比如,有的人会觉得有段时间看什么都顺眼,干什么都有劲,那么可以说他的心境就很好。当然,即使心境很好,该有的喜怒哀乐也都会有。也就是说,情绪是具体的、短暂的、鲜明的,而心境则是持久的、稳定的、相对隐蔽的。

而抑郁,从本质上是说人的“心境”低落了,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情绪”低落。在精神医学领域,有关标准规定,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诊断要求,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至少有下列9项中的4项: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

在满足上述症状数量的同时,患者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影响,会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并且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才可以诊断为抑郁发作。

在前面罗列的抑郁的9条标准中,涉及到了睡眠、食欲和性欲,这些身体方面的症状往往容易被作为躯体疾病的主诉而去就诊,从而错过了在第一时间看精神科医生的时机。实际上,抑郁症患者除了有上述诸多的不良的情绪体验之外,还可能会有身体方面的症状。比如胃口不好,头疼,咽部不适,腰酸背痛等感觉。所以,出现了躯体症状之后,经过检查如果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而同时伴有情绪低落,那么一定要去精神科就诊。

出现抑郁之后,可以在精神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评估,来确定抑郁的严重程度。抑郁较轻的话,可以进行心理治疗,鼓励自己积极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整,抑郁有望逐渐减轻。如果经过评估,达到了中重度抑郁,则应首选药物治疗。目前很多新型的抗抑郁药起效快,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一般在几周之内即可缓解。但维持治疗很必要,过早减药则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顾虑,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坚持自我调整。还有的患者将抑郁或归咎于环境因素。其实,如果抑郁程度较重,那么自我调整几乎就是“抜顶过河”,自我的力量已经很虚弱,是难以自救的。心理咨询的效果也会比较短暂、有限。坚持拒绝药物治疗,会使患者长期处于一种情绪的灰色地带,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都会大打折扣。

国外曾有人将抑郁称为心理的感冒,其实抑郁既不像感冒那样可以不治而愈,也不想感冒那样可以好了就停药。抑郁需要专家的指导、药物的帮助和自身的救赎,需要三位一体的合作,而不是硬扛。

亲近大自然可助降低抑郁风险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漫步大自然明显有利于精神健康,可帮助降低抑郁症患病风险。这一发现为缓解城市化对人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提供了一个途径。

随着城市化发展,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明显增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进行的这项新研究旨在探明接触大自然与精神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让两组健康的研究对象散步一个半小时,一组是在长有橡树和灌木的草地上,另一组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市道路上。在散步前后,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

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下散步后大脑前额皮质区的神经活动减少了,而城市环境下的散步则没有这种效果。前额皮质区是抑郁性沉思时大脑最活跃的部位,这一区域的神经活动被认为与精神疾病患病风险有关。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说明亲近自然的确会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自然能让人心情愉快起来。

研究人员指出,城市规划者有必要认识到接触自然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环境中保留一些自然区域,可能有利于居民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