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症状

2020-07-14

乙型肝炎的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的早期症状一般比较轻,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反复的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有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肝和脾肿大等症状。
  当病情进展到失代偿期肝硬化,甚至引发肝癌,还会出现相应的肝功能严重损害的表现。
  一般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或者原有乙肝的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相关的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就可以考虑是慢性乙肝。反复出现的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尿色发黄、肝区不适或轻微触痛、睡眠欠佳等症状是轻中度慢性乙肝患者的常见症状。
  重度慢性乙肝患者还可能出现明显的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鱼际片状充血、或出现红色斑点、斑块,在医学上称之为“肝掌”。蜘蛛痣为新出现的痣,中心为一红点,周围有呈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形似蜘蛛,按压中心点后痣消失。脾脏肿大时患者可能感到左肋下胀痛。
  肝功能检查可以发现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等症状。



乙型肝炎的症状相关阅读


口唇发黄需要做什么检查

口唇发黄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如果发现自己口唇发黄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所以下面介绍一下口唇发黄需要做什么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2)血清学检查(检测病毒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
  (3)其他相关检查(血常规、肾功能、蛋白、脂肪及糖代谢、血清免疫学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
  3、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HAI计分系统观察,对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可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引起HCV与HBV重叠感染的原因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仅引起肝细胸轻微损害,在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后,肝脏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HAV通过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所清除,因此,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病毒性携带状态。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甲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仅引起肝细胸轻微损害,在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后,肝脏出现明显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HAV通过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所清除,因此,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病毒性携带状态。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但HBV基因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可能产生远期后果。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表达在肝细胞膜上的(HBcAg)和肝特异性脂蛋白是主要的靶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及淋巴因子,单核因子等的综合效应也十分重要,尤其在慢性活动型肝炎的病理损伤机制中,而特异性T辅助性细胞持续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抗体与循环中的相应抗原及病毒颗粒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经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循环中的某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关节腔内以及各脏器的小血管壁,而引起皮疹,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等肝外病变。受染肝细胞被破坏以及HBV被保护性抗体(抗-HBs,尤其是抗-前S2)所清除可导致感染终止。

肝穿刺在慢性肝炎的诊治中有何意义

肝穿刺进行肝组织活检,通常是使用一种特制的细穿刺针,利用负压吸引或切割的方法,取出少许肝组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肝细胞形态及病理改变。肝组织活检是一种能直接了解肝组织病理变化,做出较精确诊断的检查方法,也是肝脏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慢性肝炎诊断的“金标准”,因而肝组织活检在乙型肝炎诊断中极其重要。

肝组织活检可以帮助医生对慢性肝炎患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或给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储积症等,肝组织活检可以为这些肝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又如: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与治疗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临床症状和化验结果,没有肝组织活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些表面上看来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肝组织活检发现10%的人肝组织基本正常,70%的人肝组织有轻微病变,20%的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重症肝炎的严重性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病理显示肝细胞破坏严重者预后较差;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多,预示病人将发展到肝硬变。

在治疗过程中,借助于肝组织活检可以客观、准确地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后,绝大部分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有了明显改善。所以,在诊断和治疗需要时,医生常要求患者进行肝穿刺检查。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免肝”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简称。就像“乙型肝炎”被医生们简称为“乙肝”,“丙型肝炎”被医生们简称为“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慢性肝炎的一个重要类型,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己的肝细胞发动“内战”引起的。

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免疫防护功能、自身稳定功能和免疫监视功能。其中的自身稳定功能也称为自身免疫耐受,是指在正常的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中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

这种机制使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认清”自身细胞和“异己”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或成分有“耐受性”保护性防御作用,除了对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细胞进行清除外,对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或成分不发生反应。

—旦这种自身免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就分不清“敌我”了,常常对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或成分发动“内战”,造成组织损伤。这种“内战”如果发生在肝脏,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最早于1950年提出,由于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最初被称为“狼疮样肝炎”。以后发现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上有明显差别,国际会议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取消了病程6个月以上的限制,确定本病为非病毒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慢性肝病的10%~15%,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但两者的治疗迥然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炎不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不会有传染性。

肝炎和肾炎为什么常常相遇

在慢性肾病患者中,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我国的血液透析患者中乙肝病毒的阳性率为13%~35%;巴西血液透析患者中HBsAg阳性发生率为12.0%,而人群中仅为0.8%;在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的透析者中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17.0%和21.6%。

丙型肝炎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更为突出。在北欧、美国等西方国家,慢性肾衰竭患者中丙肝病毒的感染率大约为5%~10%,美国一些透析单位中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为20%;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约为20%~50%,沙特阿拉伯甚至高达68%;全球大约4.9%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丙肝病毒感染。

为什么肾脏病患者中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感染率那么高呢?

首先,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本身都是引起肾脏疾病的病因。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乙型肝炎相关肾炎,如:膜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肾炎。丙肝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以扰乱自身的免疫系统引起冷球蛋白血症性肾损害,继发糖尿病导致糖尿病肾病。

第二,肾病患者的治疗增加了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尤其是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都属于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肾病患者常常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频繁注射、输血和血制品,甚至需要肾移植。这些治疗都可以增加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第三,肾病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这些治疗可促进丙肝病毒的复制,增加乙肝病毒再活动的风险。

第四,治疗乙肝和丙肝的药物有可能导致肾损害。

多种因素导致肝炎和肾炎相遇。因此,有肾病的患者要注意筛查乙肝和丙肝病毒,并配合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如果医生确定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是导致肾病的元凶,应积极对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抗病毒治疗,肾病则会明显好转。如果肾病患者尚未被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应该接种乙肝疫苗,到正规医院透析治疗,防止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

肝脏和肾脏都是人体的代谢重要器官,有肝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护肾脏的健康,有肾病的患者也需要加倍爱护肝脏。“肝肾同源”,关系密切,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