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治疗方法

2020-07-14

哮喘的治疗方法:
  能找到过敏源的哮喘患者,应立即脱离过敏原的接触。在生活中避免吸入一些可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物。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皮毛以及一些刺激性的气体。在生活中避免进食鱼、虾、蛋类、牛肉的。或者是避免服用一些可引起哮喘的药物。可以行脱敏治疗。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
  1、控制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调节药、长效β2受体激动药(LABA,须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E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其中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药、全身用激素、吸人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等。



哮喘的治疗方法相关阅读


过敏性哮喘怎么治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如果我们能够多加注意,尽量去避免这些诱发因素,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那么,得了过敏性哮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导致过敏性哮喘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食物:主要指动物性食品。某些人食用后主要引起吐泻等消化道过敏反应,但有的也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及全身出疹等。

2、:目前认为,屋尘中的主要过敏原为尘螨,对于四季均有呼吸道过敏症状者,更应重视屋尘的过敏作用。

3、:螨有5000多种,有过敏原作用的主要有屋尘螨和宇尘螨。

4、真菌:真菌容易在潮湿、多雨和近海地区繁殖。如在梅雨季节,常可见由链孢霉菌引起的哮喘病人。

5、花粉:各季节空气中有各种不同的花粉。花粉有风媒和虫媒两种,引起哮喘者主要为风媒花粉。

当然,导致过敏性哮喘的原因也并不止这些,大家还是要积极的做好预防和治疗,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预防感冒平时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气温变化时注意防寒保暖。注意个人卫生,饭后漱口,刷牙。室内经常通风,并经常洗晒被褥和枕头。在感冒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以减少传染机会。增强免疫力对感冒预防很重要。

耐寒锻炼过敏性哮喘患者要注意耐寒锻炼与防寒保暖。在寒冷季节来临前不要捂得过早,天未冷时就穿很多衣服,而要进行耐寒锻炼。耐寒锻炼一般从夏季开始,以冷水洗脸、洗鼻和洗脚,逐渐用冷水擦洗颜面和颈部,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一个月后进而擦洗四肢乃至全身。待天稍冷时也要坚持下去,但水温可逐渐升高。

患过敏性哮喘怎么办?知道了这些预防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小常识,我们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过敏性哮喘,防止过敏性哮喘的反复发作。

哮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是频繁出现,哮喘患者也有明显增加,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哮喘,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换上了哮喘。哮喘发作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而且难以治愈。许多患者都想知道哮喘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哮喘的发病部位位于支气管,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哮喘病人是受到基因遗传而发病的,还有的患者由于接触到尘螨、花粉、草粉等物质而发病。一些特殊职业者由于经常接触到木材、面粉、饲料、染料等物质而发生哮喘,经常服用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也容易导致哮喘的发生。

哮喘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呼吸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说话。哮喘患者除了呼吸困难和喘鸣之外,还可能出现胸闷、咳嗽或咳痰的症状。哮喘发作时,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和喘鸣,常常难难受得大汗淋漓,胸廓会发生大幅度的扩张。哮喘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只发作几分钟,有时会发作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吸入药物之后症状会得到缓解。大多数患者会在夜间或凌晨时分严重发作。

哮喘发作时,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当身边有哮喘病人发作时,千万不要自乱阵脚,此时应给患者吸入β2激动剂,一般可缓解症状。治疗哮喘常用的药物有拟肾上腺素药物、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能类药物等。哮喘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制定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定时定量服药,实行清淡不刺激的饮食。适当进行轻缓的运动,有利于提高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树立健康、乐观的抗病心态,定时到医院检查和复诊。

过敏鼻炎花粉症会引发哮喘吗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东风吹出万重花,万物复苏百花开放,不仅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红花黄花的花粉多,苏东坡先生的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其中的柳绵,杨树、枫树的花等也有大量花粉,极大增加了花粉在空气中的浓度,这时正是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最易发作的季节。过敏性鼻炎在春季高发,长期过敏性鼻炎会诱发哮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5月第1周的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

过敏性鼻炎也叫花粉症,空气中花粉浓度增加,很多人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眼睛痒、咽喉痒、干咳等症状,就是过敏性鼻炎发生了。过敏性鼻炎也叫花粉症,200多年前,医学家发现一到春天开花的季节,流鼻涕打喷嚏眼睛鼻子痒的患者显着增加,就把过敏性鼻炎叫花粉症。后来研究发现过引起敏性鼻炎的还有尘螨、霉菌、狗猫、鸟及各种刺激性化学物质等的其他过敏物质,但仍然把花粉症称作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怎样区分?
  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都会有流鼻涕打喷嚏,过敏性鼻炎很像风寒感冒;但是过敏性鼻炎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外,还有鼻子痒眼睛痒耳朵痒和干咳、咽痒,咳嗽严重会有胸闷、气喘发生,可听到喉间哮鸣的声响,就是发生了哮喘。而感冒除有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外,还有全身酸痛疲乏无力怕风怕冷发热咽喉疼痛等。
  过敏性鼻炎会引发哮喘吗?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属于同一个气道、同一种呼吸道过敏疾病,长期过敏性鼻炎会诱发哮喘。由于鼻子是人体呼吸道的最上端,鼻子下面连接着气管和肺,同一个气道,上下呼吸道结构相同,许多哮喘患者首先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鼻炎控制不好反复发作3到5年后,就会出现哮喘的表现。长期过敏性鼻炎极容易诱发哮喘,尤其是在春天过敏的季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70%以上的过敏鼻炎患者在春天花粉高的过敏季节会发生哮喘。
  哮喘患者出现过敏鼻炎症状是哮喘先兆吗?
  哮喘病人发病有突发的,但相当多的病人每次哮喘发作之前,常常先有流涕喷嚏、鼻痒、眼痒等粘膜过敏的过敏鼻炎症状,持续数分钟后发生喘息,并逐渐加重。医学上把哮喘发作前的这种过敏鼻炎症状表现称为哮喘先兆期或先驱症状。换句话说,哮喘病人一出现过敏鼻炎症状流涕喷嚏的先驱症状,则预示哮喘马上要发作。此时若及时进行治疗或脱离导致过敏的环境,多数病人可以避免发病,否则难免哮喘发作。
  过敏性鼻炎要积极治疗,控制症状避免哮喘发生。西药抗过敏药、激素喷鼻为常用药物,中医治疗更加有作用,补肺益气温阳抗过敏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减轻鼻炎发作,防止哮喘发生。

认识婴儿顽固性喘息

婴幼儿喘息难于治疗,孩子发生顽固性喘息经常会长时间住院和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时患儿被诊断为“先天性喉喘鸣”,既往认为先天性喉喘鸣随着喉软骨逐渐发育,症状一般在2岁左右可消失。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患儿合并有气管、支气管软化,患儿出生时即有呼吸道症状,大多从生后2月开始喘息明显,主要有呼气性喘鸣、犬吠样咳嗽,若有胸腔外气管软化,则可发现吸气性喘鸣。病程持续数月至2年,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当患儿出现这些症状时应注意排除先天性喉喘鸣:患儿有间歇性呼吸性喘鸣和(或)犬吠样咳嗽,安静或入睡后缓解,哭闹或用力呼气时症状明显;新生儿期即出现症状,伴感染时症状加重;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运动后喘鸣,但常规平喘治疗无效;长期缺氧出现胸廓畸形者;伴食管先天畸形。支气管镜检查是目前气管支气管软化诊断的金指标。对于有呼吸道症状在常规治疗后仍迁延不愈,使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甚至加重,难治性喘鸣和顽固的慢性咳嗽持续4~24个月的患儿需要行胸部CT支气管重建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也是引起顽固性喘息的病因之一,患儿在急性感染或急性肺损伤后数周以上的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或咳嗽、喘鸣,对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表现与胸部X线片轻重不符,临床病情很重,但胸片多为过度通气;胸部CT示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排除其他阻塞性肺疾病。


胸闷也可能是哮喘

2018年的5月1日是第20个“世界哮喘日”。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5%~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城市高于农村。

哮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好发人群大多有过敏体质。典型的哮喘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生,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哮喘易发作或加重。此外,临床上还有一些不以喘息为症状的不典型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而每个人的气道根据各种病理生理变化程度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黏膜肿胀为主的人,就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仅以轻微的支气管痉挛为主的人,临床表现就以胸闷为主。由于症状不典型、百姓对这类哮喘缺乏足够的认识,患者常将其误认为是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亢甚至心理疾病等,往往多方求医却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另外,由于得不到正确的诊断,不少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因此,对于有哮喘家族史或过敏史、胸闷为唯一症状、且可自行缓解者,要高度怀疑胸闷变异性哮喘,给予及时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要想哮喘得到良好控制,要做到:1.避免接触过敏源:忌烟酒,避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蒜、葱等;2.户外活动时,患者要做好防护,可通过戴围巾或穿高领衣服,加强对咽喉部及前胸部的保护;3.多吃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家禽肉、豆类等;4.进行适当锻炼,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