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

2020-07-14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
  实际上十二指肠大家知道是紧邻着胃和小肠,它本身球部接着幽门口,把食物送下来,然后通过降部,降部非常重要的,胰液和胆汁把它排到十二指肠里,帮助消化吸收,然后通过水平部慢慢进入小肠,也就是说十二指肠相当于小肠起始部,帮助进行一个消化吸收,它的位置和它作用都非常重要。但它为什么会长息肉,它息肉什么样,息肉主要分为什么,一个是局部腺体增生,把它叫做布氏腺增生,还有一种是什么,腺瘤。这两种是布氏腺增生的,我们临床不管它,不去处理,定期复查就可以。这个定期一年两年都可以,因为布氏腺增生基本上不会癌变,虽然看起来比较恐怖,簇状增生,诊断还是靠一个病理诊断。
  另外一个就是息肉有可能是腺瘤。如果是腺瘤,就成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这种息肉通过药物有没有可能恢复、自愈,完全不可能。我们只能通过什么,内镜下进行治疗。它的诊断就依靠内镜,它的治疗依然通过内镜。内镜怎么办,小的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钳把他钳除,小息肉主要指零点五厘米以下的息肉。如果大息肉,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还有蒂,用圈套器套掉,可以做个内镜下粘膜切除,如果是太大了,平铺的,我们可以用内镜下粘膜剥出术,总之都是需要内镜下进行处理。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的困扰。肠息肉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一旦发生一定要积极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千万不要久拖不治,以免引来更大的危害。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肠息肉的相关介绍。

一、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腌制品食物有毒食品等,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二、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三、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四、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肠息肉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发现。若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粘液。常见症状为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肠息肉多可发生癌变,因此,在检查发现有该病时,一定要作病理组织活检,以明确其性质。

肠息肉切除术后饮食

有时候,人们会认为,患有一种疾病后,就不会有二次复发的可能,而且,术后也不需要护理。很明显这种思想是错的,拿肠息肉病人来说,肠息肉术后应禁食6h,1周内忌粗糙食物,且以后在生活上要特别注意,防止复发。肠息肉术后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了解,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肠息肉手术后具体饮食要注意什么?怎么护理?

如果是肠镜下息肉摘除,一般对大便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应该是胃肠功能或肠炎的关系。饮食上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的食物,忌烟酒,也要注意忌暴饮暴食。生活上注意精神压力过大。如果是开腹手术行肠切除治疗息肉,对大便功能有影响,当然一般也是近期的(半年-1年),以后慢慢会恢复的,当然也可能存在本身胃肠功能不佳再加上手术影响的双重因素。
  肠部位手术之后最好是注意保持进食清淡,毕竟结肠是属于消化系统的。手术之后一个星期内要以半流质,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一般需要根据个人状况遵医嘱禁食几天,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随后进半流食,而后可进容易消化的少渣普食,以减轻肠道负担,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为了防止排出大便有恶臭,病人宜吃酸奶、藕粉等食物,避免蛋、蒜、葱、虾等食物,以防止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臭气。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在餐前饮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适量的多饮水,可以每天早上空腹喝淡盐水或者蜂蜜水、果汁、菜水等饮料。多吃一些果菜,润肠通便。
  刺激食品会影响康复,严重造成伤口崩裂或长新息肉,所以要特别做好术后饮食护理,一个月以后才能体力劳动,如果是家族遗传半年后要复查,以防复发。

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疾病也越发的频繁。肠息肉,由于肠黏膜局限性隆起而导致的病变。相信很多人都在关心肠息肉手术的问题,想必在生活中它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但是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

一看息肉的形态: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属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看息肉的数量:单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看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42~77%。
  五看是看家族遗传史: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现在,由于生活、饮食等的改变,大肠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大肠息肉作为消化系统病变,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与现代人“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及运动量太少有关。
  虽然大肠管状息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在生活中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在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简单解释后,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以上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

息肉是结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肠息肉会导致人们便血、便秘、腹痛等症状,是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物,总体说来结肠增生性息肉是直肠结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其中有的属于粘膜的增生性改变(如增生性息肉),有的属于腺瘤。结肠息肉的出现,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结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结肠息肉泛指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直肠、结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肠息肉。据临床数据显示,近几年肠息肉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癌变的几率也逐渐加大。
  长期腹泻、长期便秘、炎症性疾病或是遗传都有可能引发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家族性结肠息肉。
  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乳头状腺瘤。此外,也常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乡间郎中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

2020-07-14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
  实际上十二指肠大家知道是紧邻着胃和小肠,它本身球部接着幽门口,把食物送下来,然后通过降部,降部非常重要的,胰液和胆汁把它排到十二指肠里,帮助消化吸收,然后通过水平部慢慢进入小肠,也就是说十二指肠相当于小肠起始部,帮助进行一个消化吸收,它的位置和它作用都非常重要。但它为什么会长息肉,它息肉什么样,息肉主要分为什么,一个是局部腺体增生,把它叫做布氏腺增生,还有一种是什么,腺瘤。这两种是布氏腺增生的,我们临床不管它,不去处理,定期复查就可以。这个定期一年两年都可以,因为布氏腺增生基本上不会癌变,虽然看起来比较恐怖,簇状增生,诊断还是靠一个病理诊断。
  另外一个就是息肉有可能是腺瘤。如果是腺瘤,就成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这种息肉通过药物有没有可能恢复、自愈,完全不可能。我们只能通过什么,内镜下进行治疗。它的诊断就依靠内镜,它的治疗依然通过内镜。内镜怎么办,小的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钳把他钳除,小息肉主要指零点五厘米以下的息肉。如果大息肉,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还有蒂,用圈套器套掉,可以做个内镜下粘膜切除,如果是太大了,平铺的,我们可以用内镜下粘膜剥出术,总之都是需要内镜下进行处理。



十二指肠息肉怎么治疗相关阅读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的困扰。肠息肉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一旦发生一定要积极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千万不要久拖不治,以免引来更大的危害。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篇文章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肠息肉的相关介绍。

一、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腌制品食物有毒食品等,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二、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三、炎症刺激: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四、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肠息肉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发现。若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有血液和粘液。常见症状为血色鲜红,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多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量大,或出血日久,可引起消瘦、贫血、息肉较大时,也可出现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肠息肉多可发生癌变,因此,在检查发现有该病时,一定要作病理组织活检,以明确其性质。

肠息肉切除术后饮食

有时候,人们会认为,患有一种疾病后,就不会有二次复发的可能,而且,术后也不需要护理。很明显这种思想是错的,拿肠息肉病人来说,肠息肉术后应禁食6h,1周内忌粗糙食物,且以后在生活上要特别注意,防止复发。肠息肉术后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了解,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肠息肉手术后具体饮食要注意什么?怎么护理?

如果是肠镜下息肉摘除,一般对大便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应该是胃肠功能或肠炎的关系。饮食上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的食物,忌烟酒,也要注意忌暴饮暴食。生活上注意精神压力过大。如果是开腹手术行肠切除治疗息肉,对大便功能有影响,当然一般也是近期的(半年-1年),以后慢慢会恢复的,当然也可能存在本身胃肠功能不佳再加上手术影响的双重因素。
  肠部位手术之后最好是注意保持进食清淡,毕竟结肠是属于消化系统的。手术之后一个星期内要以半流质,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一般需要根据个人状况遵医嘱禁食几天,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随后进半流食,而后可进容易消化的少渣普食,以减轻肠道负担,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为了防止排出大便有恶臭,病人宜吃酸奶、藕粉等食物,避免蛋、蒜、葱、虾等食物,以防止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臭气。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在餐前饮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适量的多饮水,可以每天早上空腹喝淡盐水或者蜂蜜水、果汁、菜水等饮料。多吃一些果菜,润肠通便。
  刺激食品会影响康复,严重造成伤口崩裂或长新息肉,所以要特别做好术后饮食护理,一个月以后才能体力劳动,如果是家族遗传半年后要复查,以防复发。

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疾病也越发的频繁。肠息肉,由于肠黏膜局限性隆起而导致的病变。相信很多人都在关心肠息肉手术的问题,想必在生活中它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但是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

一看息肉的形态: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属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看息肉的数量:单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看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42~77%。
  五看是看家族遗传史: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现在,由于生活、饮食等的改变,大肠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大肠息肉作为消化系统病变,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与现代人“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及运动量太少有关。
  虽然大肠管状息的现象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在生活中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折磨,相信很多人也都在在关心这个问题,但是大肠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呢?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简单解释后,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希望以上的建议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

息肉是结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肠息肉会导致人们便血、便秘、腹痛等症状,是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物,总体说来结肠增生性息肉是直肠结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其中有的属于粘膜的增生性改变(如增生性息肉),有的属于腺瘤。结肠息肉的出现,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结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结肠息肉泛指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直肠、结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肠息肉。据临床数据显示,近几年肠息肉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癌变的几率也逐渐加大。
  长期腹泻、长期便秘、炎症性疾病或是遗传都有可能引发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的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家族性结肠息肉。
  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也可以是腺瘤或错构瘤。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或者更多发生,多数有蒂,少数是广基的。大多数病例常常没有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因其他疾病做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或在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肠道息肉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乳头状腺瘤。此外,也常见于家族性息肉病和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等。

什么是肠息肉

预防大肠癌,除了在生活中要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警惕大肠息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有近八成的大肠癌来自良性病变,而大肠息肉是最容易癌变的良性病变。许多人开始犯迷糊,这大肠息肉好像很常见,不就是在大肠上长了一个肉疙瘩吗,有必要“见猫就是虎”吗?那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大小各异,小的像芝麻、绿豆,大的如核桃,有的人肠道里的息肉能有几十个,有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家族性息肉病。如果肠息肉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即使是良性腺瘤,也有相当概率的恶变机会,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加大,留着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退一步说,若是炎症性息肉,恶变可能小些,但随着息肉增大,也可能带来便血、腹泻、肠套叠等临床症状。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把息肉切除掉,而现在对付息肉基本不用开刀了。
  用一个大肠镜伸到大肠里,既能看看肠道有没有癌变,也能顺手把息肉切除下来,比起“开刀”,它具有明显优势:如开刀手术后,病人有一段时间会感觉虚弱,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对身体损伤小,可能只要两天,人就“生龙活虎”了。而且,费用较开刀手术切除少得多。
  不过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虽小,也还是要遵循从禁食、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的过程,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目前无痛内镜检查的开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内镜下切除息肉。
  息肉最讨厌的一点就是会“繁殖”,你切除了这个,可能明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一个。如果长过一次肠息肉,以后长息肉的可能性还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
  所以,不要以为切掉了息肉就万事大吉,最好在术后三个月作第一次复查,如果没发现异常,则可3~5年再次复查或遵循医生的复查随访要求。如果有息肉新生,就需要再次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