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2020-07-14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药物过敏,除了皮肤出现皮疹以外,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皮肤瘙痒,如果出现皮肤严重的瘙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要用碱性较强的洗涤剂,也不要用盐水洗,这些都可以刺激皮肤,导致瘙痒加重。可以外用一些收敛,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外用止痒的药膏,如赛庚啶乳膏,利多卡因凝胶,或者是盐酸氯环利嗪乳膏,也可以用一些抗炎抗过敏的药膏,比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或者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以用中药苦参马齿苋之类的煎水外洗,缓解瘙痒。如果外用药物止痒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或者依巴斯汀等。如果药疹比较严重,全身的范围比较广,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效果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强的松龙。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相关阅读


验方“不灵”的五个原因

俗话说“小验方治大病”,验方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一直是被国人所青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一根针、一把草”的防病治病方法为维护国人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现在很少有人信“小验方治大病”了。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高追求。二是由于社会对中医不公正的“伪”科学批判;三是验方治病的效果并不理想。前面两个问题涉及社会学,我不便评论。此文主要谈谈导致验方不“灵”的几个原因:

一、诊断不明确,方药不对症。单方验方一般适应症都比较局限,使用时如未明确诊断,只凭单一临床表现相似就随便下药,则方不对症,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另外,有的验方在证治、药味、剂量、用法上都很含糊,甚至以讹传讹,有的游医药贩不择手段骗取钱财,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选用验方防病治病时,最好应先找医生,明确诊断后再用。

二、药材品质滑坡,影响疗效。药材好、药才好,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关键。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中药材过度采伐,致使道地药材资源匮乏,生长期短,失去了原有的品质,直接影响药材的疗效。

三、药材炮制加工欠妥,剂量选用不对。很多药物都有特殊的炮制加工要求,如未按要求加工.则其效不佳,甚至发生中毒。如半夏、南星、川乌草乌等中草药不经加工处理,往往引起病人中毒。同时,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安全剂量范围,特别是毒性较大的药物,必须遵照《中国药典》、《中药材炮制规范》等有关标准,不可随意取用。此外,药品必须讲求质量,药质低劣,甚至虫伤霉变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更不可使用代用品和假药。因此,在使用单方验方时最好向中医药人员咨询一下,在他们的指导下使用就较为安全有效。

四、配伍失宜,使用方法不当。单方验方可以是一味药,也可能是几味药,如为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必须注意它们之间是否有相畏、相反关系,如半夏、瓜萎、天花粉、贝母、白芨都不能与川乌、草乌、附子相配伍。在使用方法上,或煎汤,或研末、或泡兑,或为丸,就必须按要求使用,否则难以奏放。另外,煎药、服药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一剂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药渣,温服一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盖上被睡卧约二小时,令遍身潮润出微汗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若服这一杯药,病全好了,就停服其余的两杯。若服一杯没有出微汗,就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问,再照前法服一杯,约在半天多的时间内可连服三杯。若病情较重,则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若服完一剂病证仍有,可再煎服一剂。遇汗难出者,可连服二、三剂”。且规定: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五、忽视辨证论治,生搬硬套。中医药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施治方法。它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防病治病用“药”要组织处方,组织处方要符合治疗“法”则的要求,治疗法则的确立,有赖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所以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临床用药方面,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举例来说,同是热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是寒性药,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散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麦冬的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再如同是一味大黄,在不同的药方中,又可利用对它的配伍或炮制以及用量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其治疗作用等等。所以,在应用验方防病治病时,绝不能不分药性寒热、不注意药量大小、配伍变化,不根据证候虚实寒热、转化转变而呆板硬套的用药方法,而应该咨询中医中药专业人员,通过“辨证论治”的理论运用验方。

硫酸镁药理作用知多少

硫酸镁(magnesiumsulfate)由于给药途径不同,可产生完全不同的药理作用。譬如:口服硫酸镁很少吸收,有泻下和利胆作用;外用热敷硫酸镁还有消炎消肿作用;注射给药可引起中枢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等。最近有几个网友咨询此问题,现将硫酸镁药理作用归纳如下:

(1)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痉挛以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多以10%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肉注射或用5%葡萄糖稀释成2%~2.5%的溶液缓慢滴注。但应注意直接静脉注射或大剂量肌肉注射硫酸镁很危险,一般25%硫酸镁每次最多用15毫升即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膝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重要标志。

(2)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的蠕动而排便。因此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于排出。可每次将5~20克硫酸镁溶于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

(3)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从而促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克,每日3次,饭前或餐间口服。

(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注射给药,过量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传递障碍,从而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肌内注射一次1G,10%溶液,每次10毫升;静脉滴注,一次1-2.5克,将25%溶液10毫升用5%葡萄糖稀释成1%浓度缓慢注射。

(5)硫酸镁通过抑制细胞对钙的摄取而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有助于危重哮喘时症状的缓解。药物剂量:25~40mg/(kg·d)(最大2g/d),分1~2次,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滴注(20分钟以上),酌情使用1~3天。

(6)镁离子能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可治疗早产。硫酸镁静脉注射与滴注,首次4克,用25%葡萄糖20毫升溶解5分钟内缓慢注射,以后用25%硫酸镁60毫升,加于5%葡萄糖1000毫升静脉滴注,每小时2克,直到宫缩停止后2小时。但是,连续用药不能过长,有研究表明“暴露于镁超过1星期的新生儿与暴露于镁仅3天的新生儿相比,能够观察到其有显明更多的骨异常” 可能是由于胎儿血镁过多和由此产生的低血钙症所致

(7)镁具有许多与钾相类似的生理功能。由于镁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缺钾相似,故缺镁往往易被忽视。在缺钾时经过补钾而症状仍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到缺镁的可能,这样才可使低镁血症得到及时纠正。因此,长期输液的病人,在补钾的同时要注意补镁。每日输液中加1克的硫酸镁,可防止低镁血症的发生。

(8) 硫酸镁有消炎去肿的功效,所以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可以消肿。

注意:血镁过量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心跳骤停而致死。肌腱反射消失是呼吸抑制的先兆,因此,在连续用药期间应经常检查腱反射。出现中毒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缓慢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紧急抢救。透析疗法可迅速清除体内镁离子,加速镁离子排泄。

青霉素和头孢类可以联用吗

关于青霉素和头孢联用,实际上是两种β-内酰胺类联用问题,目前争议很多,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两种药物联用如果有1+1大于或等于2的效果,或能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即认为合理。β-内酰胺类是一类抗菌机制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是否合理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1、在判断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否联用,除病情需要外,还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作用机制是否相同,二是抗菌谱是否相同,三是作用靶点是否相同,四是不良反应是否增加。

2、同类抗菌药联合应用还须考虑其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发挥杀菌作用。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因此,一般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理由是:1)作用靶位相同,同时联用可相互竞争作用靶点而呈现拮抗作用,不利于发挥各自的抗菌作用。2)两者联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目前这两种细菌的耐药情况,就与两者经常联用不无关系。3)两者在静滴过程中均可发生分解生成青霉烯酸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引发过敏反应。同瓶静滴时,致敏物质生成增多,过敏反应发生几率更加增高。4)两者联用还会增加治疗费用。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后,发现一些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和某些抗菌药的结合靶位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菌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菌药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当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时,如果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

譬如: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联用 Mainardi等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阿莫西林与头孢噻肟联用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推测协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4μg/ml的头孢噻肟使PBPs2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孢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协同作用。在心内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中,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药物动力学性质使得这种结合比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更有效。

美西林(amdinocillin)与其它β-内酰胺类联用 如与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及头孢孟多钠联合应用,美西林对PBP2有很强的亲和力,使细菌形成大而圆的细胞,而其他许多β-内酰胺类主要作用PBP3,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常可获协同作用,使细菌迅速死亡。

目前由两种抗生素组成的复方制剂有:

①阿莫西林/氟氯西林(新灭菌)。为阿莫西林与氟氯西林按1﹕1比例组成的复合抗生素。氟氯西林主要杀灭耐β-内酰胺酶金葡菌和其他阳性菌,对β-内酰胺酶有抑制作用。阿莫西林则对G-菌都有高效杀菌作用。因此两者结合增强了杀菌能力,扩大了抗菌谱。

②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克菌注射剂)。阿莫西林的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同,但杀菌作用优于氨苄西林。对产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和绿脓杆菌无效。双氯西林属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对金葡菌产酶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体外抗菌活性以双氯西林最强。两药合用使抗菌性能起到互补作用。

③氨苄西林/氯唑西林钠(爱罗苏粉针剂)为氨苄西林钠和氯唑西林钠等量混合物,氨苄西林有广谱抗菌性质,但不耐酶。氯唑西林则有耐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青霉素酶性质,两者联合使抗菌性能起互补作用,对产酶金葡菌和其他一些G+菌和少数G-菌有抗菌作用。

4、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些临床用药实例能表现出有效呢?这可能是:1)由于β-内酰胺类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临床上β-内酰胺类联用,无意识地增加了用药频次;2)同类药物使用,等于无意识增加了用药剂量,可能起到了中和耐药酶的作用;3)部分增加了抗菌谱。

正常人可以注射碳酸氢钠注射液吗

首先,输碳酸氢钠可以调整机体至碱性的说法,完全的无稽之谈。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7.35-7.45之间。之所以能使血液酸碱度如此稳定,是因为人体有一整套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首先依赖于血液内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以一定的比例的缓冲体系来完成(譬如碳酸和碳酸氢钠),而这种比例的恒定,却又有赖于肺和肾等脏器的调节作用,把过剩的酸或碱给予消除、排泄,使体内酸碱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正常人是不会因摄入碳酸氢钠,是机体成碱性的。

第二,只有病态情况下,机体才可能成酸性或碱性。譬如,呼吸障碍患者,二氧化碳呼出障碍,体内二氧化碳堆积,发生呼吸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视野模糊,烦躁不安,甚至出现震颤、意识模糊、谵妄和昏迷。体检可发现视盘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和心律失常等。又如,持续呕吐(幽门梗阻),持续胃肠减压等,体内H+丢失过多; HCO3摄入过多,如消化性溃疡时大量服用碳酸氢钠;利尿排氯过多,尿中Cl与Na+的丢失过多,形成低氯性碱中毒。当血浆+HCO3升高后,血pH升高,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变慢变浅,出现胸闷、胸痛、头昏、恐惧,甚至四肢抽搐等症状。

第三,不管是摄入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机体除正常需要外,会通过尿液、呼气等途径排泄掉,因此,正常人使用碳酸氢钠后,唯一就是尿液呈碱性。如果过量输入碳酸氢钠,超过机体代谢能力,就会出现碱中毒,造成机体损害。

哪些药不宜开水服

您知道吗?有些清热药性味苦寒,若用水来服用,很可能伤害脾胃;有些滋补类的药适合用淡盐水来服;还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

清热药宜用米汤服

米汤汤味香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甘平,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用米熬粥时,表面浮起一层细腻的黏稠物——“米油”,营养更为丰富,还能健脾胃。因此,想要喜温的胃不拒绝寒性药物,最好用米汤作为药引送服,不仅能护胃,还能提高药效。米汤最好是大锅饭中熬出的米汤,并要达到黏稠的程度才有效。

除清热药外,作用峻猛的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服矿物药易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腹痛、泻下,为避免不良反应,都应该用米汤送服。另外,外感发热服解表药如麻黄汤桂枝汤、感冒冲剂等药物时,喝热米汤,可以帮助发汗、保护胃气,对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吃六味地黄丸要喝淡盐水

六味地黄丸是常用的中成药,由六味中药组成,有滋补肾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病证。六味地黄丸多为蜜丸,通常人们会用温开水送服。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

因为食盐也是一味中药,其味咸性寒,有清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因其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此外,又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

其他宜用淡盐水送服的中成药还有:金锁固精丸四神丸、黑锡丹、大补阴丸、左归丸、左磁丸等,多为治疗肾虚的药物。

服止咳糖浆5分钟内别喝水

止咳糖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类非处方药,由于口感好、服用方便,受到咳嗽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一些人习惯在服用糖浆后立即大量饮水,认为这样可以快速祛除药物的特殊味道,并尽快将药液送入胃肠道。实际上,这样做不利于止咳糖浆药效的发挥。

这是因为服药后立即大量喝水,首先会降低咽部的药物浓度,其次会稀释胃液,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至少在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以提高疗效。但如果黏稠的糖浆太刺激咽部,甚至引起不适,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