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怎么办

2020-07-14

心慌怎么办:
  心慌是患者自身一种异常感觉,患者总觉得心里慌慌的,心里不踏实。当然并不一定是心率快引起,心慌可见于各种原因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慌颤动、心慌不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综合症、心功能不全、预激动综合症、心脏神经症等等,还可以见其它的一些疾病。也可见于生理状态下窦性心律不齐,正常生理状态下窦性心律不齐,也可以有心慌感觉。一般多见于精神过于紧张、抽烟、喝酒、喝浓茶、过度疲劳、失眠、压力过大等等情况。当然只要去除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因素,就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没有必要用药物治疗。
  病理性心慌,它可以见于很多疾病,也可见于心脏之外其它疾病,对于心脏方面疾病引起心慌,首先针对心脏方面疾病做针对性治疗,还应该检查心慌的感受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是偶发早搏可以不用治疗,如果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用抗心律失常药,比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如果是缓慢性心律伤,可以用β受体兴奋剂。如果是贫血、甲亢、发热、低血糖甚至胃十二指肠溃疡一起,只要针对这些疾病治疗就可以。如果是心理障碍或者更年期综合症,可以用相应治疗措施,必要是去心理门诊就诊。



心慌怎么办相关阅读


心脏病人怎么过节

秋风飒飒,红旗飘飘,举国欢庆,热热闹闹,然一到节日期间,慢性病往往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会突发而成急性病。虽然节日是天天快乐有吃有喝的节日,是放飞心情缓解压力的节日,但对于心脏病人来说就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1、避免过于兴奋——《内经》认为:喜则气缓,对于过喜也会使心脏供血出现问题,所以在节日期间,尤其是儿孙满堂的情况下不易于过喜。

2、避免过于伤心——在急诊多年往往一大部分胸痛病人发生心梗多与情绪激动有关,所以在节日期间全家欢聚或者出去旅行,或多或少会有些不愉快,要避免过度生气。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有一老者因为公交车上没有人让座,而与人争吵期间突发心梗而走了。

3、避免过于伤心——国庆期间有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原因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而老人可能会过多的思念而郁闷心情不爽,也会对心脏产生冲击,往往会有胸闷,或者感觉前胸或者后背压榨性的胸痛,这就是要犯心脏病了。

4、避免过于过饱——好吃好喝节日期间在所难免,而心脏病人本身心脏供血就差,往往过多的血液到胃肠去吸收营养,造成心脏供血亏缺,引发心脏病的发生。对于有心脏病的病人或者平常有胸闷气短心慌的人就要格外注意啦。

5、避免过于饮酒——有人说喝点酒不是可以起到活活血的效果吗?的确是这样,少量饮酒能起到活血作用,而这针对的是正常人,对于心脏本身不好以及有潜在心脏病的人来说饮酒过多就会增加心脏负担;而酒精又能直接损害心肌,造成心脏代谢困难,引发心梗。现代一些研究发现,饮用少量的葡萄酒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凝血,起到预防急性心梗的作用,但是呢可并不推荐作为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6、避免过于劳累——劳累后心脏供血就会减少,进而造成心脏缺血缺氧。

心脏发病特点:胸闷,胸痛,或者后背牵涉痛,或者手麻,还有些病人会合并有牙痛的情况出现,而有些人却不典型会有胃痛的表现,所以一旦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不要大意了。

预防要点:保持良好的心情,切忌大喜大悲和过于疲劳,坚持服药,加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一定不能忽视——关注女性心脏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病扔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众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均会患心脏病,但二者的表现可能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女性出现哪些症状的时候不能忽视呢,哪些症状是心脏病发作的表现呢?

1、疲劳感和全身乏力

疲劳、全身乏力,出现像流感一样的症状,是女性患有心脏病前几周内会出现的现象。在心脏病发作的前几天中,会有更疲惫、乏力的感觉出现。

2、疼痛

背部、肩膀、脖颈以及下巴位置出现轻微疼痛。

3、出汗

有出汗,往往是汗流浃背的现象,同时脸色苍白或是灰色。

4、恶心、想吐

女性在心脏病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并且感觉自己快要昏倒了。

5、上气不接下气

有超过一半的女性心脏病患者表示,在心脏病发病的时候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并且想要说话也非常困难。

6、失眠

在心脏病发作前1个月,有将近一半的女性出现了失眠的情况,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更是如此。

7、焦虑

在心脏病发作之前,许多的女性朋友都会感到大难临头,甚至会感觉自己要死掉了,非常焦虑不安,非常难受。

上述这些症状都是身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警告意识,所以千万不能够忽视这种感觉。如几天之内反复出现这些行为,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损害。

音乐对老人腑脏功能的促进

目前国内外大多将印岁作为老年的开始。我国老年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进人老年,人体内各器官和细胞的功能明显减退,例如胸腔的顺应性和呼吸肌的力量减弱,肺活量下降,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化,心搏出量减少,射血时间逐渐缩短。老人血管易发生钙质沉着,动脉弹性减弱,血中胶原蛋白增加,降低了血管的扩张性。由于主动脉弹性减低,心脏收缩时,血管受到牵引,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影响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流向脑部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少。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减弱,老人易患慢性胃炎。此外,肾脏功能减退,膀胧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萎缩,膀脱充盈量减少,常感排尿不畅,甚或小便失禁,夜尿增多,抗病能力减弱。一些老年常见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等等都与自身免疫有一定关系。

随着生理上的衰老,老年人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特点,如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如失落感、忧郁感、遗弃感,甚至产生性格变异,自我封闭意识增强,表现为固执,刻板,保守和易猜疑等。

有人把老年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①成熟型。此类老人有充实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兴趣广泛,与他人关系良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②安乐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适应,在精神和物质上期待别人的帮助。

③装甲型。自我防御较强,不承认、回避老年衰退的现实,对恐怖、苦恼都用很强的防御机制来对付,对工作有过分义务感,因而嫉妒年轻人。

④自我谴责型。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责备自己,情绪悲观,把死亡看成是自己悲惨现实的一种解脱。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在精神心理上的压力极容易在身体上表现出器质功能障碍。例如一位老人因家庭关系紧张,导致气郁腹胀,发展成肠梗阻,手术后经多方心理疏导,助以音乐养护,终于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从而自寻其乐,精神体质恢复健康。

音乐能调节老人的情绪,维持良好的心境,增强老人的活力,欣赏音乐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使大量空闲的时间得到充实,结合太极拳、气功这些老年人热衷的体育项目,配以音乐更能使人注意力集中,摒弃各种杂念干扰。

人到老年,包括大脑在内的一切组织器官从形态到功能都会逐渐退化,使用越少,退废越快。老人如果用脑过少,会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由此导致其他器官的衰老。要保持大脑不衰,除了积极用脑思考学习外,多听音乐是一条重要途径。经脑电波测定发现,当一个人听了半小时古典音乐后,其脑电波的波型变化即预示着大脑变得更加机敏,思维活动与接受能力均得到加强。瑞典医学家的研究证明,对老年人播放旋律忧美的乐曲,能够推迟大脑衰退过程。

对老年人来说,并非任何时间听任何音乐都是有益的。一般来说,应多选择旋律优美,节奏适中的乐曲,早上宜选雄壮有力,活泼欢快的乐曲,晚上睡觉前选择舒缓平和的乐曲。

中医认为长寿之道,首先要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雅的涵养和情趣,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根本。

许多热爱音乐的老人都是长寿之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即为代表。史书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医学落后的春秋战国之际,处境坎坷却能活到73岁。我国自秦至清共有封建皇帝259人,其中可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但寿命平均不过39。2岁。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长寿皇帝仅有8人,在这8人中,清高宗乾隆,寿89,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为长寿之冠,他在“七旬万寿”时,特撰写《古稀说》,还刻印章,自称为“古稀天子”;到80岁时,更觉自己“仰荷天眷,至为深厚”,“不特云稀,且自古所未有之”,于是又刻“八征I念之宝”,御制“八征I念之宝记”。乾隆为何能长寿?除了他“节饮食,慎起居”外,还在于他喜好音乐,他经常要求乐工更换新曲,所谓盼晴则奏“月殿云开之曲”,可见喜爱音乐是乾隆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估计占老年人口的2%-4%。日本野依福利村医院山本孝之医生认为,在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应重视音乐欣赏和护理,尽管对音乐的反应常因人而异,但歌唱指导则是重建痴呆老人情绪的一种积极措施,尤其流行歌曲可唤起个性和主观感情。研究人员让痴呆老人听了一段时间的音乐之后,发现脑电图改善率达47%左右。

阮籍《乐论》中说:“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人。”有人统计,乐队指挥是长寿职业,这是因为音乐能帮助人进入美好的境界,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加之挥舞双臂,使胸部、肋部及至全身都得到伸展,使血脉更加和畅,生命力更加旺盛。

中医认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经,愿老人们都能在愉悦的心境中“以享天年”。

不爱运动的危害是什么

很多人就是不爱动,有人借口上班太累了,平时基本不运动,还有人不动都觉着累呢。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能站着不走,别说去运动了。不运动、不活动可导致以下常见疾病的发生。

肥胖症。在肥胖的成因中,除了饮食因素外,运动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肥胖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进入人体内的热量大于人体所消耗的热量,导致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从而形成肥胖。热量摄入过多是由于食欲亢进加之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热量消耗过少则是由于人的运动不足造成的。运动不足会使热量消耗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并且使肌肉组织因胰岛素抵抗增强而直接导致糖耐量减少(可以直接发展为糖尿病),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不爱运动还可能导致轻度心脏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轻微的心脏病,有人是因为缺乏运动造成的,如果适当加强运动,自然会缓解症状,截断心脏病的发展。当然,如果是较为严重的心脏病,那就不一样了,可能还不适宜运动。

侯某某,男,46岁。大概在20年前,经常心慌胸闷,医院诊断心肌轻度供血不足,每天吃扩张血管药等数种药物。看上去腹部隆起,体重超标,且极少运动,每天上班骑摩托车。医生嘱咐他以运动为主要疗法,扔掉摩托车,一个县城也不大,无论去哪里,来回走着去。一年后再见面,自诉身体感觉轻快,胸闷心慌症状基本消失,身材也苗条了不少。

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慢性结肠炎患者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但适当的运动有益于病情的缓解。

高血脂和脂肪肝。临床和研究证实,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脂质代谢,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运动能促进机体代谢,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从而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血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增强心肌代谢,从而可有效地防治冠心病。因此,医学专家提倡患有高脂血症的病人要加强运动锻炼。锻炼方式可根据各人具体情况选择,如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游泳、练气功、骑自行车、爬楼梯、爬山等。只要做到坚持,并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就能收到良好效果。脂肪肝也是同样的道理呀,适当加强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脂肪消耗。行走、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骨质疏松。由于运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多运动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时间,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老年人运动应以缓慢柔和、简便易学、运动量容易掌握调节为原则。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打门球等。但要注意防滑,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做跳跃及其他剧烈运动。

代谢综合征。运动本身可以增强机体尤其是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多种代谢紊乱的纠正,对降低血糖血压,改善脂代谢均有益。

当然,运动也要讲究个时间、运动方式、运动量等等,比如,饭后就不适宜马上运动,否则可能后果不良,有例为证。

国某某,女,42岁,河南人。患严重胃下垂8年,找到我要求中医诊治。根据我的经验,中药加针灸可以缓解胃下垂的症状,但是要想让已经下垂的胃部肌肉再提升上去谈何容易?仔细询问,她竟然和我以前见过的一个胃下垂患者病因一模一样。这两个患者都是中学老师,学校离家不远不近,每天中午下课后要急急忙忙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吃过午饭又该上班了,又急急忙忙往学校走。吃饱就动,而且是急急忙忙,长此以往,胃受不了,下垂了。

心脏康复五个帮手

心脏康复。合理用药。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良好的康复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类别,把握药物剂量。患者可通过定期复诊,向医生咨询专业意见,以保证药物疗效,规避药物损害。改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心脏康复期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营养选择。

可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可咨询营养门诊,给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心脏病人康复期间,一定要远离烟酒,日常生活中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科学运动。康复运动主要由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组成。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是康复锻炼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慢走、跑步、骑车、游泳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身体适应情况良好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调整时间。有氧运动3~4周后,患者可增加抗阻运动的锻炼,包括重物拉举、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较小的运动量开始,适应后逐渐增量,每周进行2~3天。心态平和。对心脏病人而言,激动的情绪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心脑的“天然护身符”。建议心脏病患者平时应有意识地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过山车”。此外,很多心脏病患者术后会有焦虑不安的心理,比如,担心自己的支架会不会堵,会不会再次犯病等,对心脏康复很不利。建议患者有疑虑不要自己胡思乱想,应多和医生充分沟通,保持好心情。健康教育。目前很多国人整体的健康素养不高,而实际上,多学些健康知识,不仅能帮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还能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心慌怎么办-乡间郎中

心慌怎么办

2020-07-14

心慌怎么办:
  心慌是患者自身一种异常感觉,患者总觉得心里慌慌的,心里不踏实。当然并不一定是心率快引起,心慌可见于各种原因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慌颤动、心慌不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综合症、心功能不全、预激动综合症、心脏神经症等等,还可以见其它的一些疾病。也可见于生理状态下窦性心律不齐,正常生理状态下窦性心律不齐,也可以有心慌感觉。一般多见于精神过于紧张、抽烟、喝酒、喝浓茶、过度疲劳、失眠、压力过大等等情况。当然只要去除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因素,就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没有必要用药物治疗。
  病理性心慌,它可以见于很多疾病,也可见于心脏之外其它疾病,对于心脏方面疾病引起心慌,首先针对心脏方面疾病做针对性治疗,还应该检查心慌的感受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是偶发早搏可以不用治疗,如果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用抗心律失常药,比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如果是缓慢性心律伤,可以用β受体兴奋剂。如果是贫血、甲亢、发热、低血糖甚至胃十二指肠溃疡一起,只要针对这些疾病治疗就可以。如果是心理障碍或者更年期综合症,可以用相应治疗措施,必要是去心理门诊就诊。



心慌怎么办相关阅读


心脏病人怎么过节

秋风飒飒,红旗飘飘,举国欢庆,热热闹闹,然一到节日期间,慢性病往往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会突发而成急性病。虽然节日是天天快乐有吃有喝的节日,是放飞心情缓解压力的节日,但对于心脏病人来说就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1、避免过于兴奋——《内经》认为:喜则气缓,对于过喜也会使心脏供血出现问题,所以在节日期间,尤其是儿孙满堂的情况下不易于过喜。

2、避免过于伤心——在急诊多年往往一大部分胸痛病人发生心梗多与情绪激动有关,所以在节日期间全家欢聚或者出去旅行,或多或少会有些不愉快,要避免过度生气。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有一老者因为公交车上没有人让座,而与人争吵期间突发心梗而走了。

3、避免过于伤心——国庆期间有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原因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而老人可能会过多的思念而郁闷心情不爽,也会对心脏产生冲击,往往会有胸闷,或者感觉前胸或者后背压榨性的胸痛,这就是要犯心脏病了。

4、避免过于过饱——好吃好喝节日期间在所难免,而心脏病人本身心脏供血就差,往往过多的血液到胃肠去吸收营养,造成心脏供血亏缺,引发心脏病的发生。对于有心脏病的病人或者平常有胸闷气短心慌的人就要格外注意啦。

5、避免过于饮酒——有人说喝点酒不是可以起到活活血的效果吗?的确是这样,少量饮酒能起到活血作用,而这针对的是正常人,对于心脏本身不好以及有潜在心脏病的人来说饮酒过多就会增加心脏负担;而酒精又能直接损害心肌,造成心脏代谢困难,引发心梗。现代一些研究发现,饮用少量的葡萄酒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凝血,起到预防急性心梗的作用,但是呢可并不推荐作为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6、避免过于劳累——劳累后心脏供血就会减少,进而造成心脏缺血缺氧。

心脏发病特点:胸闷,胸痛,或者后背牵涉痛,或者手麻,还有些病人会合并有牙痛的情况出现,而有些人却不典型会有胃痛的表现,所以一旦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不要大意了。

预防要点:保持良好的心情,切忌大喜大悲和过于疲劳,坚持服药,加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一定不能忽视——关注女性心脏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病扔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众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均会患心脏病,但二者的表现可能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女性出现哪些症状的时候不能忽视呢,哪些症状是心脏病发作的表现呢?

1、疲劳感和全身乏力

疲劳、全身乏力,出现像流感一样的症状,是女性患有心脏病前几周内会出现的现象。在心脏病发作的前几天中,会有更疲惫、乏力的感觉出现。

2、疼痛

背部、肩膀、脖颈以及下巴位置出现轻微疼痛。

3、出汗

有出汗,往往是汗流浃背的现象,同时脸色苍白或是灰色。

4、恶心、想吐

女性在心脏病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呕吐的情况,并且感觉自己快要昏倒了。

5、上气不接下气

有超过一半的女性心脏病患者表示,在心脏病发病的时候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并且想要说话也非常困难。

6、失眠

在心脏病发作前1个月,有将近一半的女性出现了失眠的情况,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更是如此。

7、焦虑

在心脏病发作之前,许多的女性朋友都会感到大难临头,甚至会感觉自己要死掉了,非常焦虑不安,非常难受。

上述这些症状都是身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警告意识,所以千万不能够忽视这种感觉。如几天之内反复出现这些行为,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损害。

音乐对老人腑脏功能的促进

目前国内外大多将印岁作为老年的开始。我国老年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进人老年,人体内各器官和细胞的功能明显减退,例如胸腔的顺应性和呼吸肌的力量减弱,肺活量下降,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化,心搏出量减少,射血时间逐渐缩短。老人血管易发生钙质沉着,动脉弹性减弱,血中胶原蛋白增加,降低了血管的扩张性。由于主动脉弹性减低,心脏收缩时,血管受到牵引,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影响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流向脑部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少。由于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减弱,老人易患慢性胃炎。此外,肾脏功能减退,膀胧括约肌和尿道括约肌萎缩,膀脱充盈量减少,常感排尿不畅,甚或小便失禁,夜尿增多,抗病能力减弱。一些老年常见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等等都与自身免疫有一定关系。

随着生理上的衰老,老年人心理上也逐渐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特点,如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如失落感、忧郁感、遗弃感,甚至产生性格变异,自我封闭意识增强,表现为固执,刻板,保守和易猜疑等。

有人把老年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①成熟型。此类老人有充实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兴趣广泛,与他人关系良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②安乐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适应,在精神和物质上期待别人的帮助。

③装甲型。自我防御较强,不承认、回避老年衰退的现实,对恐怖、苦恼都用很强的防御机制来对付,对工作有过分义务感,因而嫉妒年轻人。

④自我谴责型。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责备自己,情绪悲观,把死亡看成是自己悲惨现实的一种解脱。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在精神心理上的压力极容易在身体上表现出器质功能障碍。例如一位老人因家庭关系紧张,导致气郁腹胀,发展成肠梗阻,手术后经多方心理疏导,助以音乐养护,终于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从而自寻其乐,精神体质恢复健康。

音乐能调节老人的情绪,维持良好的心境,增强老人的活力,欣赏音乐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使大量空闲的时间得到充实,结合太极拳、气功这些老年人热衷的体育项目,配以音乐更能使人注意力集中,摒弃各种杂念干扰。

人到老年,包括大脑在内的一切组织器官从形态到功能都会逐渐退化,使用越少,退废越快。老人如果用脑过少,会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由此导致其他器官的衰老。要保持大脑不衰,除了积极用脑思考学习外,多听音乐是一条重要途径。经脑电波测定发现,当一个人听了半小时古典音乐后,其脑电波的波型变化即预示着大脑变得更加机敏,思维活动与接受能力均得到加强。瑞典医学家的研究证明,对老年人播放旋律忧美的乐曲,能够推迟大脑衰退过程。

对老年人来说,并非任何时间听任何音乐都是有益的。一般来说,应多选择旋律优美,节奏适中的乐曲,早上宜选雄壮有力,活泼欢快的乐曲,晚上睡觉前选择舒缓平和的乐曲。

中医认为长寿之道,首先要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雅的涵养和情趣,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根本。

许多热爱音乐的老人都是长寿之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即为代表。史书记载,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医学落后的春秋战国之际,处境坎坷却能活到73岁。我国自秦至清共有封建皇帝259人,其中可查出生卒年份的有209人,但寿命平均不过39。2岁。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长寿皇帝仅有8人,在这8人中,清高宗乾隆,寿89,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为长寿之冠,他在“七旬万寿”时,特撰写《古稀说》,还刻印章,自称为“古稀天子”;到80岁时,更觉自己“仰荷天眷,至为深厚”,“不特云稀,且自古所未有之”,于是又刻“八征I念之宝”,御制“八征I念之宝记”。乾隆为何能长寿?除了他“节饮食,慎起居”外,还在于他喜好音乐,他经常要求乐工更换新曲,所谓盼晴则奏“月殿云开之曲”,可见喜爱音乐是乾隆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估计占老年人口的2%-4%。日本野依福利村医院山本孝之医生认为,在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应重视音乐欣赏和护理,尽管对音乐的反应常因人而异,但歌唱指导则是重建痴呆老人情绪的一种积极措施,尤其流行歌曲可唤起个性和主观感情。研究人员让痴呆老人听了一段时间的音乐之后,发现脑电图改善率达47%左右。

阮籍《乐论》中说:“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人。”有人统计,乐队指挥是长寿职业,这是因为音乐能帮助人进入美好的境界,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加之挥舞双臂,使胸部、肋部及至全身都得到伸展,使血脉更加和畅,生命力更加旺盛。

中医认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经,愿老人们都能在愉悦的心境中“以享天年”。

不爱运动的危害是什么

很多人就是不爱动,有人借口上班太累了,平时基本不运动,还有人不动都觉着累呢。亚健康的常见表现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能站着不走,别说去运动了。不运动、不活动可导致以下常见疾病的发生。

肥胖症。在肥胖的成因中,除了饮食因素外,运动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肥胖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进入人体内的热量大于人体所消耗的热量,导致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从而形成肥胖。热量摄入过多是由于食欲亢进加之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热量消耗过少则是由于人的运动不足造成的。运动不足会使热量消耗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并且使肌肉组织因胰岛素抵抗增强而直接导致糖耐量减少(可以直接发展为糖尿病),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不爱运动还可能导致轻度心脏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轻微的心脏病,有人是因为缺乏运动造成的,如果适当加强运动,自然会缓解症状,截断心脏病的发展。当然,如果是较为严重的心脏病,那就不一样了,可能还不适宜运动。

侯某某,男,46岁。大概在20年前,经常心慌胸闷,医院诊断心肌轻度供血不足,每天吃扩张血管药等数种药物。看上去腹部隆起,体重超标,且极少运动,每天上班骑摩托车。医生嘱咐他以运动为主要疗法,扔掉摩托车,一个县城也不大,无论去哪里,来回走着去。一年后再见面,自诉身体感觉轻快,胸闷心慌症状基本消失,身材也苗条了不少。

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慢性结肠炎患者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但适当的运动有益于病情的缓解。

高血脂和脂肪肝。临床和研究证实,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脂质代谢,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运动能促进机体代谢,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从而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血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增强心肌代谢,从而可有效地防治冠心病。因此,医学专家提倡患有高脂血症的病人要加强运动锻炼。锻炼方式可根据各人具体情况选择,如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游泳、练气功、骑自行车、爬楼梯、爬山等。只要做到坚持,并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就能收到良好效果。脂肪肝也是同样的道理呀,适当加强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脂肪消耗。行走、仰卧起坐或健身器械锻炼都是很有益的。

骨质疏松。由于运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多运动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时间,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老年人运动应以缓慢柔和、简便易学、运动量容易掌握调节为原则。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打门球等。但要注意防滑,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做跳跃及其他剧烈运动。

代谢综合征。运动本身可以增强机体尤其是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多种代谢紊乱的纠正,对降低血糖血压,改善脂代谢均有益。

当然,运动也要讲究个时间、运动方式、运动量等等,比如,饭后就不适宜马上运动,否则可能后果不良,有例为证。

国某某,女,42岁,河南人。患严重胃下垂8年,找到我要求中医诊治。根据我的经验,中药加针灸可以缓解胃下垂的症状,但是要想让已经下垂的胃部肌肉再提升上去谈何容易?仔细询问,她竟然和我以前见过的一个胃下垂患者病因一模一样。这两个患者都是中学老师,学校离家不远不近,每天中午下课后要急急忙忙回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吃过午饭又该上班了,又急急忙忙往学校走。吃饱就动,而且是急急忙忙,长此以往,胃受不了,下垂了。

心脏康复五个帮手

心脏康复。合理用药。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良好的康复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药物类别,把握药物剂量。患者可通过定期复诊,向医生咨询专业意见,以保证药物疗效,规避药物损害。改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心脏康复期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营养选择。

可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可咨询营养门诊,给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心脏病人康复期间,一定要远离烟酒,日常生活中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科学运动。康复运动主要由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组成。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是康复锻炼最主要的部分,包括慢走、跑步、骑车、游泳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进行选择,并在身体适应情况良好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调整时间。有氧运动3~4周后,患者可增加抗阻运动的锻炼,包括重物拉举、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较小的运动量开始,适应后逐渐增量,每周进行2~3天。心态平和。对心脏病人而言,激动的情绪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处世之道,也是心脑的“天然护身符”。建议心脏病患者平时应有意识地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过山车”。此外,很多心脏病患者术后会有焦虑不安的心理,比如,担心自己的支架会不会堵,会不会再次犯病等,对心脏康复很不利。建议患者有疑虑不要自己胡思乱想,应多和医生充分沟通,保持好心情。健康教育。目前很多国人整体的健康素养不高,而实际上,多学些健康知识,不仅能帮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还能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