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心慌

2020-07-14

为什么会心慌:
  心慌是患者自身异常感觉,患者总觉得心里慌慌的,心里并不踏实,但并不一定就是心率快引起。心慌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脏神经症等等,还可以见于一些其它的疾病。也可见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窦性心率不齐,正常生理状态窦性心律不齐,可以有心慌感觉,可见有精神过度紧张,吸烟、喝茶、喝酒、喝咖啡、过度疲劳、失眠等等状况。
  只要去除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因素,就可以改善窦性心律不齐没有必要用药物治疗,平时要多观察。病理性心慌,可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部疾病、心肌炎、心肌病,服用某种药物电解质紊乱,甲亢、贫血、发热、心脏神经症过度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等等。对于病理性心慌应该做全面检查,比如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等,必要时候可以做心脏电生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心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为什么会心慌相关阅读


预防心脏病的6个好习惯

心脑血管病是人体健康的大敌,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如能坚持六个好习惯,可使心脏病风险降低约75%。

该研究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研究人员针对7万名女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调查。在这期间,每两年他们会对参试者进行一次生活习惯上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动、吃、烟、酒和体重控制几个方面。结果发现,和完全没有好习惯的人相比,养成健康习惯的女性心脏病发作几率会降低92%,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也会降低66%。即便只能养成一半好习惯,也能使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明显降低。

新研究发现,心脏最喜欢以下六个好习惯,如将其简化成易于记忆的数字,大致可以概括为一组“手机号”:150(运动)7(少坐)0(戒烟)1(限酒)8(蔬果)1825(体重)。

 1、每周运动150分钟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研究发现,每天运动10分钟就能有效改善心脏健康。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一般建议每周至少坚持运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即每周运动时间达到150分钟。需要提醒的是,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步行、骑车等,不科学的无氧运动可能起到反作用。

如何保证有氧运动且适量,可从4个方面判断:运动时心跳加快但不胸闷;运动中不喘还能吹口哨;运动后半小时微微出汗但不累;运动次日不感到疲劳。“三高”人士或其他有潜在心脏病风险的人,更要注意运动强度,最好在开始规律锻炼前咨询专业人士,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计算心率或做动态心电图的方法,评估运动强度和安全性,以防运动不当发生意外。

 2、每周看电视不超7小时

久坐不动可能带来很多种疾病,比如会使血液循环减慢,心脏工作量减少,久而久之,造成心脏机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缩、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通常,导致人们多坐少动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使用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

研究发现,看电视1小时,可使心脏病死亡风险上升7%;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的人,心脏病风险高达28%。如再加上浓茶、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饮料的推波助澜,更会加重心脏负担。老人应把每天看电视时间控制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注意休息,同时不要喝太浓的刺激性饮料。

 3、吸烟,什么时候戒都不晚

吸烟对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烟草中含尼古丁,可刺激心脏传导系统,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荷;尼古丁还可刺激肾上腺释放一种物质,增加心肌应激性,引起血管收缩,更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氧,诱发心脏病。研究发现,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女性吸烟者患心脏病几率额外增加25%。2014年,英国心脏基金会研究发现,每天仅仅吸一根烟,患心脏病风险便会增加3倍。

临床数据显示,在所有冠心病患者中,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除自己吸烟影响健康,遭受二手烟的人也会深受其害。如每周3次,每次在别人吐出的烟雾中呆30分钟,患心脏病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加。因此,于己于人考虑,都要戒烟,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戒烟需要毅力,也可求助专业人士,以及亲朋的监督。

 4、每天最多喝1杯酒

美国研究发现,饮酒后10分钟,血液中酒精浓度就会增加。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脏肌肉力量虚弱,致使血液不规律流动。因此,酗酒者往往受到心肌病的困扰,出现心脏肌肉松弛和下垂,表现为呼吸急促、心律失常、持续咳嗽等症状。另外,过量饮酒还会使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大。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提醒,每天最多喝一杯酒,我国通行的饮酒标准为,女性每人每天不超20克酒精,男性不超30克酒精,由于不同的酒含酒精量不同,因此在控制饮酒量时最好进行换算。

 5、每人每天8份蔬果

通常认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少吃红肉、糖类以及精白米面等高油、高脂、高糖食品。美国哈佛大学针对7000名女护士的调查发现,坚持高纤维饮食的女性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大大降低;每天增加5克纤维摄取量,就能使患冠状动脉心脏病几率下降近四成。

专家建议,每人每天最好摄取八九份蔬果,一份蔬菜大约是半碗熟菜,一份水果大约是一个拳头大小,以上建议只针对城市中日常营养摄入足量甚至过量的人。

6、体重指数控制在18~25

超重会加重心脏负担,还可能导致心肌肥大,甚至引发心肌病等后果,且肥胖情况越早出现,对心脏的伤害越大。2013年,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在对1600多名男女受试者进行随访后得出结论,与60岁才发胖的人相比,从20多岁就开始超重的人,年老后心脏体积约增大7%,心脏血管壁的厚度也会增加,而这两个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

如体重超标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心脏受损情况会更严重。美国专家提醒,为保护心脏,成年人体重指数(BMI=身高(千克)/体重(米)的平方)应保持在18.5~24.9之间。

心脏搭桥术后,越不动越虚弱

当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基础治疗是药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选择支架治疗,如果不适合支架治疗,就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治疗。人类天然有一个冠状动脉备胎,叫乳内动脉,紧贴胸壁内侧,临近心脏,将这条血管和冠状动脉血管之间建立一条新通道,使血液绕过血管狭窄部位到达远端,就像在心脏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冠脉搭桥手术。做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重要目的是减轻心肌缺血,提高生活质量,使我们尽快回到正常生活状态。但很很多做了冠脉搭桥术的患者认为手术会“伤元气”,心脏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坚持不活动。殊不知,这样做就失去做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价值,如果不及时活动和进行康复运动,身体不仅更加虚弱,心脏和血管功能也会因为缺乏运动刺激而导致储备功能减退,药物治疗的效果会打折扣,血管内的斑块容易增加,血管再次发生闭塞的风险也增加。

两位心脏搭桥患者的不同经历

我曾接诊过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他进行冠脉搭桥手术后坚持卧床,不敢做任何活动,更不要说运动,这样的结果是他的心肺功能和身体机能下降,肺活量减少,全身肌肉力量减退,导致活动后胸闷气短等症状逐渐加重,更糟的是,患者把心脏病应该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也停掉了。患者不能抵抗任何外界对身体的打击,即使感冒也会让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我接诊的这次,就是因为感冒引发肺内感染,导致心力衰竭。而另一位患者,手术后开始逐渐恢复运动量,建立好心态,戒烟,坚持服用药物,坚持复查,已经10年,没有再住院治疗,完全恢复日常生活。所以术后及时开展心脏康复运动,可减少桥血管闭塞,加上合理用药,可有效延长健康寿命年。

心脏康复助力心脏搭桥术患者康复

一般而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静脉桥血管5年内大部分出现闭塞,乳内动脉桥血管长期通畅率高,但10年后闭塞风险增加,通过运动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桥血管闭塞的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治疗,使身体耐受力逐步提高,可恢复到发病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甚至比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更好。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常规开展这项治疗。

心脏搭桥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

需要进行搭桥手术的患者,血管病变多比较严重,心脏康复治疗应该从手术前开始。术前,患者应该每天练习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戒烟,同时做简单的力量练习,如上肢握拳练习,下肢卧床交替抬高练习,促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手术后尽早撤除呼吸机。手术后,一般术后一天即可撤除呼吸机,这时候就需要开始心脏康复治疗。术后第2-3天,可以在他人帮助下抬高下肢,做握拳练习,抱枕咳嗽运动等,在术后第4~7天即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床上和床边的运动,重要的是出院前进行全面评估,由医生给全面的心脏康复处方,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出院后患者按照医生提供的精准个体化处方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心脏搭桥术出院后运动疗法

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术后前3个月应避免扩胸、上肢拉伸等运动,但下肢活动不受影响,步行、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锻炼方法。运动原则是运动时间从短到长,运动强度从低到高,运动节奏是慢-快-慢。举例,对于刚出院的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和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治疗很成功,可以从每天运动时间25分钟开始,前后各10分钟慢走,中间5分钟稍加快速度,自己感觉略有气短即可,但注意不要逞强,在感觉不适的时候应停止运动,每周运动5-7天。第二周如没有不适,可以将运动时间增加为30分钟,前后各10分钟慢走,中间稍快步走时间增加为10分钟。以后每周或每2周将中间稍快走时间每天增加5分钟,大概在1个半月左右,实现每天一次运动50分钟,也就是前后各10分钟慢走,中间快走时间达到30分钟。这里所说的运动不是活动,活动时间不限于每天25分钟,如散步等。原则上在客观检查提示心肺功能许可的情况下,不要卧床静养。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心脏康复获得最大益处,并且安全性最大,应该由心脏康复专科医生进行全面专业评估,给予精准个体化康复处方建议。通过心脏康复,可以让我们实现这样一个愿望:活得好,活得长。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

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惊恐发作/障碍常被误诊为心脏病,不得不说的几点

惊恐发作是指一段时间的强烈恐惧,以一组快速发展、在10 min内达到巅峰而且一般不会持续长于20~30 min(罕见超过1 h)的症状为特征。发作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处境性的。有时,发作出现在睡眠中,而罕见仅有焦虑的生理症状却无心理症状。

惊恐障碍为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但非继发于物质滥用、内科疾病和其他的精神科障碍。发作的频率从每天多次到每年几次不等。通常是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担心发作的后果(可导致回避恐怖性地点或情境),并且明显地行为改变和发作相关。

惊恐发作是惊恐障碍的一个组成部分;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间期需存在持续的担心。但并非所有的惊恐发作都意味着或出现惊恐障碍。

 (一)流行病学和可能的病理机制联系

患者就诊时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濒死感等疑似冠心病的躯体症状,很少说情绪体验。约1/2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但90%的患者心脏检查正常,但患者自疑心脏病,按心脏病治疗无效。我国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低,所以容易误诊。据报道,误诊为心绞痛发作的焦虑症中有26%~34。2%为惊恐障碍,被误诊者中近半数有类似惊恐发作。另一方面,惊恐障碍也可恶化心绞痛。焦虑在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一定作用。惊恐障碍的发作期除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外,还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使心绞痛加重。

国外报道,在连续就诊的心脏病门诊患者的50位被试中,62。2%患有惊恐障碍伴或不伴广场恐怖症,一个主要问题是,惊恐发作和心脏病症状可能有重叠。

据估计,25%的心脏病患者有惊恐障碍。心脏病的结局和惊恐障碍有很强的关联性。惊恐障碍可能通过加快心率、升高血压,甚至增加小管状血管阻力而引起(或加重)缺血性疼痛。包括惊恐障碍在内的焦虑障碍的人群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患病率增加;焦虑障碍在冠心病中作用重要且被严重忽视;焦虑患者中,心脏症状或许真的表明有心脏病,这类患者中心脏病的低诊断可能是个问题。焦虑障碍和心脏病之间症状可能重叠也在检验二者之间关联时成为一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关联性强,而不仅局限于心绞痛和惊恐障碍。焦虑程度也部分反映了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

(二)临床联系

惊恐发作/障碍与心绞痛临床上存在联系:

1)病程特点相似,均呈发作性。

2)临床表现有相似或重叠。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有:

①躯体症状/征象:与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如震颤、心动过速、神经性呼吸急促、高血压、出汗、胃肠不适)有关,它常和过度换气综合征混合出现。

②担心死于心脏或呼吸系统问题可能是主要焦点,使得患者(常反复)前去急诊。

③惊恐障碍可能在有“无法解释的”内科症状(胸痛、背痛、包括肠激惹综合征在内的胃肠道症状、疲劳、头痛、头昏或多系统症状)的患者中未被诊断。如根据出现的频率排列,和惊恐发作有关的症状有:心悸、心跳或心率加快;出汗;颤抖或摇晃;气短或憋闷;窒息感或吞咽困难(“癔症球”);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不适;头昏、站不稳、头晕或虚弱感;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感到与自我或环境分离);失控或发疯感;濒死感(“极度痛苦”);麻木或麻刺感(感觉异常);寒战或潮热。可见,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心绞痛的特征性表现和非特异性表现有很多相似或重叠。

3)辅助检查惊恐障碍可有改变,如心电图可有缺血性改变,也是误诊原因之一。

4)二者可共病。

为什么说“喜伤心”

说起来七种情绪里面喜是一种好的情绪,怎么会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是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古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灵枢》里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就是说喜乐过极会损伤心神。还有“喜则气缓”,就是说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水一下子涣散开来。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在《儒林外史》里面有大家熟知的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不取,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因为心藏神,心主神明,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国外也有个故事说的是加拿大的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

所以要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