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㖞斜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16

口眼?斜,症状名。又称面瘫、歪嘴风、口僻,是指口眼向一侧?斜的一种症状。绝大多数为一侧性,极少数为双侧性,发病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面部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季节性,复发者极为少见。本症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根据起病急骤,或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部分患者起病后有耳后疼痛,颜面部不舒及口眼?斜等特征性表现,诊断多不困难,但应注意与中风病面瘫的鉴别。本症多涉及现代医学中的面神经麻痹、脑血栓、脑梗死等病。

病因

1、风邪外袭

由于风邪客于面部阳明脉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荣,因而出现口眼?斜。

2、肝风内动

多发生于老年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若恚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遂出现口眼?斜,甚至面部肌肉抽动或肉筋惕。

3、肝气郁结

本症多见于精神郁闷,多愁善感的女性。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或与他人发生口角,或独自思虑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怫郁,阳明脉络不和,出现口眼?斜。

4、气血两虚动风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面部肌肉失却气血的温养,出现口眼?斜。

5、风痰入络

素体气虚,伏有痰饮,或气郁扰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滞不利,即可发生口眼?斜。

临床表现

1、风邪外袭

突然口眼啊斜,面部感觉异常,并兼有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发紧不舒,脉浮,舌苔薄白等。

2、肝风内动

口眼?斜突然发作,面部潮红,肢体发麻,耳根胀痛,眩晕加剧,头重脚轻,脉弦数有力,舌暗红,苔黄或少苔乏津。

3、肝气郁结

口眼?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伴有太息,胸胁苦满,不欲饮食,悲痛欲哭,脉弦,苔薄白等。

4、气血两虚动风

口眼?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少气懒言,手足挛急,脉细无力,舌质淡嫩,舌苔薄白。

5、风痰入络

口眼?斜,面肌麻木,语言不清,喉中痰鸣,舌体有僵硬感,脉弦滑或弦缓,舌苔白腻。

针灸疗法

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局部取穴还可以加阳白、太阳、翳风;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太冲;气血双亏足三里、胂俞、胃俞。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合谷针刺对侧穴位。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输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常见证型

1、风邪外袭

临证有风寒,风热与风湿之别。三者的共同点是突然发生口眼?斜,有明显的外感症状,脉浮,舌苔薄白。不同点为风寒证患侧面肌有发紧或疼感皮肤发厚僵硬;风热证患侧面肌松弛,皮肤有烘热感;风湿证忠侧面肌壅肿,眼险或有浮肿。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方选葛根汤;风热证治宜疏风散热,方选柴葛解肌汤;风湿证治宜疏风散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2、肝风内动

多发生于老年人,口眼?斜是突然发作,但有肝风内动之前兆(如素有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宜平肝熄风法,方选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

3、肝气郁结

其临证特点为发病前精神不乐,发病后表情苦闷,神志呆滞,或哭泣有声,面肌时而抽动,经用针刺人中等穴,?斜或可得到纠正。治宜舒肝解郁,调和络脉,方选抑肝散。

4、气血两虚动风

此症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产后及其他疾病后期。临证无寒热可察,无风象可稽,依据既往症及所伴有的少气懒言,身困嗜卧,面肌松弛,手足挛急,脉细舌淡,便可诊为气血两虚动风证。气分偏亏的宜补气活血解痉,方选补阳还五汤送服二虫散;血分偏亏的宜养血祛风,方选大秦艽汤;气血双亏的宜大补气血,方选十全大补汤,或配合针灸治疗。

5、风痰入络

常见形体肥胖,眼失神采,面色晦滞,或眼周暗滞,或眼泡虚浮,或面污垢不洁,舌体肥大,苔白滑润等。临证特点为患侧面肌麻木,有虫行感,牙关紧;伴有头晕,目眩,呕恶,舌苔白膩,脉弦滑等。治宜化痰祛风,开窍通络,方选青州白丸子,或导痰汤加减。

预防调护

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口眼?斜是中风先兆之一,因此积极治疗口眼?斜,不仅可以解除病人痛苦,而且对于中风的发生,有者积极的预防作用。

转归预后

口眼?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经治疗多能痊愈。若为病久体虚,气血不足,当以益气养血,熄风活络,补泻兼施,勿过用风药,恐其辛燥伤阴。需要息风止痉的,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配服牵正散。若误治失治,则面部难以复原,或继发颜面肌肉痉挛、萎缩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