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气虚证的症状-是什么意思-怎么调理-吃什么

2019-09-05

心肺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心悸咳嗽,气短而喘,胸闷,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常见于咳喘、虚劳、汗证、厥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风心病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病因

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损所致。

临床表现

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症情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则见心悸怔忡;肺气虚弱,呼吸功能减弱,失于宣降,则为咳嗽,气短而喘;宗气亏虚,气滞胸中,则胸闷;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动则耗气,加重气虚程度,故活动后诸症加剧;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水液停聚为痰,则痰液清稀;气虚脏腑机能活动减弱,则见头晕,神疲,声低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或结或代,为心肺气虚之征。

常用中药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针灸疗法

1、针刺

主穴取心俞、巨阙、肺俞、膏肓,配穴取气海、肾俞。手法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捻转结合提插,每日1次。

2、艾灸

用艾条灸上穴,10-15分钟,每日2次。

常见病

1、咳喘 

多为咳喘日久,症见咳嗽无力,动则心悸汗出,气短作喘,甚而口唇青紫。乃因肺气虚衰,累及于心,血液运行无力所致。治当补肺定喘、益气养心,方选补肺汤(《永类铃方》)加减。

2、虚劳 

临床以气短心悸为主,声低语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无力,或兼咳喘气促。乃因心肺气虚引起宗气不足,气不助运,心脉无力所致。治以补益心肺之气为主,可用补肺汤(《永类铃方》)合保元汤(《景岳全书》)加减。

3、汗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汗出恶风,或汗出心悸、夜寐欠宁、面色晄白,常易感冒,脉细而弱,舌苔薄白。因汗味心液,而肺合皮毛,故心肺气虚则皮毛不顾,汗液外泄而致汗出等症。治以养心益气固表,拟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合鬼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4、厥证 

临床见气短息微,不相接续,心悸不宁,汗出肢冷,甚或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多因素体虚弱,兼以劳累过度,悲忧惊恐所伤。治宜益气固脱,方选独参汤(《十药神书》)或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加减。

预防调护

1、本证病人易感受外邪,加重病情,因此在天气骤变,气候变化较剧时,要注意加减衣服。

2、心肺气虚的咳喘患者,病房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内宜温暖,若在冬季有取暖设备时,注意安保持一定的湿度。干燥环境易致心肺气虚者更伤其阴。

3、咳嗽有痰的患者,应鼓励病员咳嗽,而咳嗽无力者,可用翻身拍背法,即以肺底部向上轻轻拍打,以震动细小支气管,使滞留在该处的痰液松动排出,体位引流帮助排痰,痰涎排除,病情可以得到缓解。

转归预后

心肺气虚证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于心肺气机不固,卫外功能不足,常易感受外邪。当心气虚影响到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时,可引起水肿。外邪及痰饮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心肺的功能,使咳喘、气短、心悸等症更加严重。此外心肺气虚证,早晚均要进一步影响脾肾的功能。或由肺虚及脾,或火不生土,均可传之于脾,使脾气虚衰。若肺虚及肾,或心阳不能温暖肾阳,又会引起肾气的不足,致使肾不纳气,气短喘咳之症加重;若肾气不足,则水湿泛滥,又可引起水气上凌心肺之症,使病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