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海蛤壳的功效与作用

2019-08-18

蛤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癭瘤、胃痛吞酸,外治湿疹、烫伤。

【海蛤壳的原文】

海蛤,味苦、平。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1},胸痛{2}寒热。一名魁蛤。文蛤{3},治恶疮,蚀五痔{4}。

【海蛤壳的注释】

{1}喘息烦满:《御览》作“喘烦”。“息”,《品汇》作“急”。

{2}胸痛:《图经衍义》作“背痛”。

{3}文蛤:《森本》将文蛤并在海蛤条下。《孙本》、《顾本》对海蛤、文蛤分立为两条。按《证类本草》卷廿,海蛤条无陶弘景注,文蛤条下有陶弘景注。陶注:“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付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据陶弘景所注,海蛤、文蛤应合并为一条。

{4}文蛤……蚀五痔:《御览》卷942引《本草经》曰:“文蛤,表有文,味咸,无毒。主除阴蚀恶创五痔,大孔尽血,生东海。”

【海蛤壳的译文】

《本经》说,海蛤味苦,性平。主治咳嗽气喘,心腹烦闷痞满,胸中疼痛,怕冷发热的症状。

【海蛤壳的形态分布】

帘蛤科文蛤。呈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光亮如漆皮的壳。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生于海中。贝壳入药,是海蛤壳主要来源。夏秋二季捕捞。

帘蛤科青蛤。呈类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但活体时青灰色或青褐色,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绞合部左右两壳均具主齿3个,无侧齿。生于海中。贝壳入药,是海蛤壳来源之一。夏秋二季捕捞。

蚶科魁蚶。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壳顶膨胀。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长。放射肋宽,42~48条平滑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但被有棕褐色毛茸状外皮。从辽宁到广东的沿海海域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的产量最多。贝壳入药,现今是瓦愣子的主要来源之一,四时均可收取。

【海蛤壳的形态分布】

文蛤壳:贝壳坚厚,背缘呈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或黄棕色光亮如漆的壳皮,同心生长轮清晰。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带紫色,无珍珠光泽。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左壳有3个主齿及1个前侧齿。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半圆形。

青蛤壳:贝壳薄,近圆形,表面青灰色。铰合部有3个主齿,没有侧齿。

蛤壳经煅后常为不规则的碎块,灰白色,同心生长纹可辨,质松脆,易碎。

【海蛤壳的附方】

1.治痰火郁结,胸胁疼痛,咯痰不夹之证:海蛤、青黛、瓜萎、黄芩桔梗。(《王节斋方》)

2.治小儿疳水,肿满气急:海蛤、泽泻防己各0.5克,萝卜籽30粒。上为末。三岁服5克,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